【摘 要】
:
[引言]锂离子电池因其成本低,工作电压高、比能量大、质量轻、体积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可快速充放电和无环境污染而得到广泛的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对锂离子电池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具有更高功率密度和更优异循环寿命[1].
【机 构】
: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雅图华盛顿,98195
【出 处】
:
第17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国际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锂离子电池因其成本低,工作电压高、比能量大、质量轻、体积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可快速充放电和无环境污染而得到广泛的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对锂离子电池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具有更高功率密度和更优异循环寿命[1].
其他文献
[引言]明晰混合氧离子-电子导体透氧膜的渗透机理一直是该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所有的渗透模型并不能很好的描述氧渗透过程.究其原因在于建立模型时所采用的假设不尽合理.我们发展了一个新的氧渗透模型,适用于绝大多数透氧膜材料,能够清楚、准确描述氧渗透过程及速控步.通过对实验数据拟合,可获得氧渗透相关的各个动力学参数[1].
[引言]CO传感器在监测CO泄漏、燃烧过程废气控制、环境监测等方面有显著的应用前景.许多钙钛矿结构的材料具备催化CO氧化的性质.其中,LaCoO3对CO氧化表现出高度的催化能力[1].因此,LaCoO3材料是一种极具潜力的CO气敏材料.本文制备的LaCoO3基厚膜CO传感器对于CO有超高的灵敏度,极大的应用前景.
可再生能源是缓解能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储能电池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储能电池的比容量、安全性、成本、冲放电速度等关键问题都与材料密切相关,本文重点论述了能源材料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并介绍了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在能源能源材料方面的发展重点及其路线图,以及自然科学基金对能源材料的资助情况.
溶胶-凝胶是一种独特的化学合成技术,已成为最重要、最有前途的新材料制备方法之一.该技术能够在低温条件下,合成均匀、高纯、组成和结构可人工设计的块材、线材和膜材料,实现最终材料微观结构与物化及机械性能的可控,被广泛用于制备玻璃、纤维、粉体、薄膜、纳米微晶、光学晶体等新材料.
A reversible solid oxide fuel cell (RSOFC) is a device that can operate efficiently in both fuel cell and electrolysis operating modes.The RSOFC is suitable for operation as a SOFC for generation of e
[引言]根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电动汽车的能量密度在2015年达到150wh/kg,2020年达到300wh/kg,目前已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在现有负极材料体系下均不能满足未来电动汽车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以其高能量密度赢得了业内的重点关注,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为此,有必要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专利状况作详
电化学能源储存与转化系统(如铿离子电池及燃料电池)因其具有高效、绿色环保及其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新能源应用领域倍受关注.例如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在便携式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占据领导地位,同时在(混合)电动汽车、风光电储能领域亦展现了重要的应用前景.
[Introductio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because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plug-in hybrid vehicle (PHV) or electric vehicle
The poor cell lifetimesof Li-ion batteries are rooted mainly in side reactions occurring at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The use of surface coatings to control of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
富锂正极材料xLi2MnOy(1-x)LiMO2(0<x<1,M=Ni,Co,Mn等)因具有高比容量(> 280 mAh g-1)而成为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是,Li2MnO3固有的一些缺点阻碍了富锂正极材料的应用.我们从掺杂和替代Li2MnO3、重建富锂正极材料的思路出发,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开展了Li2MnO3的掺杂研究和Li2MoO3的结构稳定性与可逆性研究,证明了以Li2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