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从尿中排出的蛋白在50~150mg之间,以白蛋白为主,但在很多病理状况下尤其是与肾功能有关的情况下,尿中蛋白质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尿蛋白的蛋白组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病变的部位及程度.为配合临床诊断,自2002年起我们对我院129例肾内科、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尿蛋白定性和尿蛋白高分辩率琼脂糖电泳分析,并对电泳结果进行了扫描分析
【出 处】
:
第二届世界华人临床生化和检验医学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从尿中排出的蛋白在50~150mg之间,以白蛋白为主,但在很多病理状况下尤其是与肾功能有关的情况下,尿中蛋白质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尿蛋白的蛋白组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病变的部位及程度<[1]>.为配合临床诊断,自2002年起我们对我院129例肾内科、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尿蛋白定性和尿蛋白高分辩率琼脂糖电泳分析,并对电泳结果进行了扫描分析,旨在探讨病理性蛋白尿成分的变化在判断肾脏疾病损伤所起的作用,从而帮助临床治疗.
其他文献
随着单克隆抗体的发展,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采用流式细胞术不但可以对细胞表面的抗原和受体进行分析,对细胞内的抗原或分子也可以进行检测.最近,细胞微球试验(CBA)技术的出现,使得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血清、血浆、培养液上清或其他体液中可溶性蛋白和细胞因子.本文予以介绍.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死亡率高,因此人们害怕肿瘤.而防治肿瘤的最好办法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所以人们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寄予了极大的希望.那么肿瘤标志物测定能否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评价有多高?引起了医学界的争议.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再来认识一下.
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崭新的生物学研究手段,是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微机械自动化技术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技术与生物学研究目的相结合的产物.生物芯片高效、微量、快速的技术优势,使其在生物学研究、临床诊断、食品与环境监测、司法鉴定和军事医学等多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生物芯片的发展、分类和应用进行综述.
2002年11月6日在广东省地区出现首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亦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以来,截止2003年8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报道SARS患者8422例,死亡916例.在SARS流行的初始,国内学者考虑衣原体是SARS的病因,2003年4月16日WHO正式宣布通过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肿瘤细胞的MHC,发现肿瘤细胞表面MHC-Ⅰ分子、抗原呈递细胞(APC),部分MHC-Ⅱ也弱,机体的免疫细胞难以识别肿瘤抗原,导致了免疫逃逸:肿瘤细胞MHC表达越弱,肿瘤的恶性度越高,越易转移,生存率越短.肿瘤细胞MHC表达程度代表了肿瘤细胞特性.在研究中,我们偶尔发现,除了肿瘤细胞的MHC外,肿瘤病人淋巴细胞表面的MHC也减弱.自此以来,我们做了一系列工作,目的是搞清这是不是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生物体内反应极强的一种自由剂,具有活泼的生物学活性,如第二信使和神经递质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效应分子,一氧化氮还参与了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攻击肿瘤细胞等细胞毒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NO还可影响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参与造血调控.Bcl-2和Bax是Bcl-2家属中最主要的两个成员,分别具有抑制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其彼此间的比例决定了细胞的生成和死亡.我
内皮抑素(Endostain)是作用最强的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剂,它具有特异性抑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MEC)的增殖和血管形成的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在肿瘤的抗血管治疗中颇受关注.随着对内皮抑素研究的增加,为了检测其活性,需要建立一种在体外能够繁殖、传代、生物特性稳定的牛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长期培养方法.本研究利用新生小牛肾上腺对毛
取材1998和1999年首次入我院治疗的ALL-L患者和AML-M患者6例的骨髓标本,经临床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分型等检查而确诊.染色方法 过氧化物酶(POX)、糖原(PAS)、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F)、中性非特异性酯酶(NAE)、中性非特异性酯酶加氟化钠试验(NaF)、酸性磷酸酶(ACP)、酒石酸抑制试验(TACP).所有标本均制片晾干后,立即固定,1周内染色,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计数,
Science杂志文献显示血清可溶性sFas通过与Fas分子竞争结合FasL而阻断Fas介导的细胞凋亡,起负调控作用.众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紊乱可引发造血功能衰竭,而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40例再障患者血清sFas与IL-2、TNF、TPO、EPO、GM-CSF六种细胞因子水平综合测定,分析其与外周血象及各细胞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探讨sFas等细胞因子在再障发生发展过
1986年9月天津召开的白血病分类、分型讨论会,将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分为粗颗粒型(M)和细颗粒型(M)两个亚型.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M病例粗细颗粒混杂,难以严格分型,诊断结果也因人而异,国内车春兰、李顺义等人也认为如此.李顺义等提出凡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30%即可诊断为M,不必再划分为M和M,但国内有人报道58例M,其中粗颗粒型28例,细颗粒型30例,认为MWBC减少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