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nfucius and Education of Taku City
【机 构】
:
Mayor of Taku City, Japan
【出 处】
:
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发表日期】
:
2014年10期
其他文献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团体辅导在改善武警部队汽车驾驶员驾驶技能和心理素质的作用。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设计,对武警部队30名事故倾向性驾驶员进行8次团体辅导,在干预后要求团体成员对干预活动进行过程评价,并采用速度判断仪、注意分配仪、动作判断仪、缺陷感量表、自尊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Beck抑郁问卷实施前测和后测,进行结果评价。研究结果发现:(1)活动干预后实验组在速度知觉、注意分配和动作判断都有了明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自我控制感与晕动病诱发试验产生的晕动症状的相关,以期寻找与实验室晕动病相关的心理学指标.方法 对某院校367名本科学员进行晕动病科利奥力(Coriolis)加速度测试,采用Graybiel评分标准进行晕动反应评估.并要求被试在测试前填写晕动病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控制感量表.将Coriolis加速度试验中Graybiel评分等于或大于16分的69名被试选入实验组,Graybiel
目的 了解特殊职业和个性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消防某部4130名官兵为调查对象,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工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6pf测试结果: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10项人格因素显著高于全军常模[分别为(6.11±1.67) (5.66±1.68) (5.91±1,79) (6.71±1.83) (5.81±1.78) (6.35±1.79) (5.54
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官兵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多变的特点,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研究青年官兵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价值取向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凝聚官兵士气,培育新社会行为。研究工具与方法:我们采用价值观量表(核心价值观与态度测量)、自我概念量表(自尊测量、自我认知20问、自我效能测量)、人际关系量表(含爱情问卷)及自编量表在青年官兵中组织调研。采用随机取样,调研280人,取有
采用了《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对随机抽取的194名军校学员和180名地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用SCL-90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期得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疏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成因以促进军校学员的身心健康发展。结果表明:①军校学员体验到的总疏离感水平并不高,但在自然疏离感、生活环境疏离感和压迫拘束感上得分较高;②军校学员的疏离感各因子及疏离感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绝大部分都存在显著相关
目的 考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探讨新兵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对3248名新兵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试,对男兵与女兵的测试结果进行t检验,对男兵SCL-90各因子分与新兵常模进行t检验,对SCL-90各因子分与EPQ各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女兵躯体化、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兵(P<0.01),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得分显著低于男兵(P<0.0l
目的 调查分析北京某部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驻北京某部军人675例,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并与地方常模、全军常模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同兵源、类别的军人SCL-90因子分进行比较。结果 北京某部军人在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军人常模。在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症状等因子上与地方常模没有显著性差别,而在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等因子上优于地方常模,其心理健康问题
基于前期对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结构与特征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考察和比较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五因素及其各自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中介因素。采用自编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308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三个月的两次评估。使用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五因素中,敏感好胜的主效应及其与应激的交互效应
目的:研究高低心理弹性个体对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图片的认知偏向.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16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心理访谈筛选出高弹性和低弹性水平学生各24名.整个实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视觉 转移任务;其次是情绪图片再认任务,记录被试对正性、中性和负性三类情绪图片做出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结果:①低 弹性组个体对对负性情绪图片的再认正确率最高,对正性情绪图片的再认
Confucian persuasion, man and his relation to others: shu (empathy), ren仁 (humanity) and cheng誠(auth
I will explore some key concepts taken from the Chinese classic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in Neoconfucian thought (Zhu Xi and the Cheng Masters)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