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MICAPS4.0系统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逐时雨量资料、ECMWF细网格0.125°×0.125°客观场、NCEP1°×1°及GFS0.5°×0.5°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6-17日(简称“0617”)和2016年7月31日-8月1日(简称“0801”)伊犁河谷两次极端暴雨的水汽输送、收支及动力机制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两次暴雨均在两脊一槽环流经向度加大的环流形势下,中亚低槽南段均
【出 处】
:
2017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MICAPS4.0系统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逐时雨量资料、ECMWF细网格0.125°×0.125°客观场、NCEP1°×1°及GFS0.5°×0.5°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6-17日(简称“0617”)和2016年7月31日-8月1日(简称“0801”)伊犁河谷两次极端暴雨的水汽输送、收支及动力机制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两次暴雨均在两脊一槽环流经向度加大的环流形势下,中亚低槽南段均伸至40°N附近,且产生在大气异常潮湿的环境中.600hPa伊犁河谷南部至东部有明显的辐合及切变线、850hPa偏西急流的建立与维持、地形作用下的风切变与强迫抬升等均是伊犁河谷产生暴雨的动力因素,暴雨时段西边界整层、南边界中高层和北边界低层均为水汽净流入.但两者也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0617”热力条件明显好于“0801”;“0801”500hPa槽前偏南风、600hPa风辐合及切变明显更强,但700hPa偏北风较弱;“0801”中低层青藏高原东侧—河西走廊—新疆的偏东急流水汽输送及动力辐合对暴雨的动力辐合和水汽有重要贡献.“0617”西、北边界水汽输入占96%;“0801”西、南边界水汽输入占85%,东边界水汽输入占15%,且中层水汽输入随降水增强明显增大,比低层水汽输入多2.3倍,异常的水汽输送是面雨量破极值的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依托上犹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成果,在总结上犹县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了灾点密度、坡型、坡高、坡度、岩土类型、断裂影响、降雨强度、斜坡汇水能力、工程活动强度9项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递推层次模型,构造判断矩阵,通过数学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影响的权重排序.结果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模型与野外调查数据拟合度较好,评价结果较为理想,证明了层次分析法
采用常规观测、地面自动观测、多普勒雷达及NCEP/NCAR1°×1°资料等,对2016年6月27-28日重庆南部地区的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雨强偏弱,中心雨强一般在10~20mm/h,最大雨强为34.1mm/h,但持续时间较长,大暴雨过程由持续性降水累计形成.暴雨发生在东西走向的带状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之中.高空不断东移的高空槽、低空缓慢移动的切变线及云贵准静止锋为连续
本文试图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及FY-2E卫星云图和TBB产品、GPS-MET等资料对吉林省2016年2月出现的一场大范围区域性雨转暴雪天气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场、高低空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配置、卫星云图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2016年隆冬发生的雨转暴雪天气过程中,影响系统是高空槽和地面气旋;低空和超低空急流的输送作用和触发机制不容忽视;急流携带的水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雷达、卫星、NCEP再分析资料、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提供的VDRAS、RMAPS-IN资料等对2016年7月19-20日华北特大暴雨过程中地形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明显.过程累计降水量超过250mm主要沿太行山东麓分布;短时强降水(≥20mm/h)的频次大于10次的位于太行山东麓;太行山东麓明显较山区以及平原地区降水量大,降水量多出4倍之多.此过
2016年7月19-20日华北出现了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此次降水过程为一次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的极端强降水过程,其强度较“96·8”暴雨过程强,仅次于“63·8”暴雨过程.此次暴雨过程以暖云降水为主,短时强降水特征明显,局地小时雨强强且具有明显的地形降水特征.此次强降水发生在南亚高压东伸加强、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中高纬度西风带低涡系统发展的环流背景下,黄淮气旋、西南和东南低空急流的
利用多种气象资料对2016年5月1日和5月4日暖区降水进行了分析,并对可预报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日晚湘东南强降水是由于500hPa冷槽、850hPa暖脊及中低层强盛的西南急流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的结果;4日深厚的南支低槽带来强正涡度平流,同时,强风垂直切变配合高不稳定能量有利于对流风暴的发展加强及长时间维持;中尺度滤波流场显示4日湘东南从地面至850hPa存在明显的中尺度辐合线,是暖区
2016年7月18-19日,河南省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林州东马鞍24h降水达732mm,历史罕见.极端强降水主要由较长时间的暖区降水和气旋降水构成.在华北暴雨东高西低的典型形势下,西南和东南急流提供充沛水汽,低涡切变线和边界层辐合线在高湿区触发对流.极端性是由于具有热带海洋型降水特征,有较高的降水效率,极端强的水汽输送和辐合;大气热力不稳定和动力不稳定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地形具有增幅作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和其他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7月5-6日湖北省极端降水过程天气成因及预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降水发生过程中,500hPa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北侧偏北气流形成气流汇合,为极端降水产生准备了有利的大尺度背景,边界层中尺度低涡切变触发初始对流产生,促进充沛的水汽上升凝结,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配合细长型CAPE正值区的形成,导致较高
采用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山东1999-2013年24次有相态逆转的降雪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低槽冷锋、江淮气旋、黄河气旋和暖切变线可在山东产生降水相态逆转,而回流形势降雪不会产生逆转.山东降水相态逆转发生在11月—次年4月,以12月和1月居多,12月频率最高;有明显的日变化,14时前后最容易发生逆转,而23时—次日05时最少.雪转雨时最显著的特征为地面2m气温升高,升温幅度多在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多种新型探测资料,对2016年7月11日发生在黄河中游(陕西北部)的一次暴雨漏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实况不符合过去总结的榆林市暴雨概念模型;日本数值预报、T639数值预报和欧洲细网格数值预报都预报强降水在暴雨区上游1~3个经距处,且最大降水量仅有40mm,同时T639风场预报暴雨区一直受500hPa稳定少动的高脊影响;欧洲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