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部位骨密度(BMD)的变化以及年龄、体重、身高、BMI、绝经年限(限女性)对BMD的影响和不同性别骨质疏松发生的特点.
方法:由专人操作,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DXA)对y医院门诊、住院和体检的7953例20-100岁检测对象的腰椎(L2-L4)(n=7941)、和髋部(n=7869)的BMD进行测定(排除可能影响BMD疾病的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依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诊断;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收集有效数据7953例,平均65.59±13.12岁,其中男性3014例,女性4939例。2、在男性,股骨颈、全髋、股骨粗隆和腰椎BMD峰值出现在20~30岁,70岁以后全髋、股骨颈、股骨粗隆BMD迅速降低;70岁以后每10岁一年龄段以上各部位BMD分别降低3.98%-5.39%、4.0%-5.91%、4.58%-6.02%;腰椎BMD下降缓慢,60岁以前每10岁一年龄段下降1.03%-1.69%,60岁以后又逐渐升高,每一年龄段组增加0.57%-2.65%;90岁-100岁年龄段组又降低1.39%;女性股骨颈、全髋BMD的峰值出现在20~30岁,腰椎BMD的峰值出现在30~40岁,股骨粗隆BMD的峰值出现在40-50岁,50岁以后各部位BMD迅速降低,全髋、股骨颈、股骨粗隆每10岁一年龄段分别下降4.46%-14.33%、3.81%-14.31%、6.19%-13.92%,腰椎BMD每一年龄段下降4.45%-11.45%,但在80~岁组升高3.90%。90岁时,腰椎、股骨颈、全股骨和股骨粗隆累计BMD丢失量男性人群分别占其峰值骨量的1.55%、24.00%、15.44%和15.74% ;女性人群分别占其峰值骨量的23.68%、30.70%、28.11%和31.28% ;上述4个部位的BMD在相应的年龄段组中均男性高于女性。3.男性,以50岁为切点分组,在年龄<50岁组中,年龄对各部位的BMD影响不明显;而在年龄≥50岁组中,年龄对各部位的BMD有一定影响;在此两年龄组中,对腰椎、股骨颈、全髋、股骨粗隆BMD的影响依次为体重>BMI>身高;体重增加,BMD值增大;股骨颈、全髋、股骨粗隆BMD随体重的变化约为每千克0.004~0.006g/cm2,腰椎BMD随体重的变化在年龄<50岁组中为每千克0.005g/cm2,在年龄≥50岁组中为每千克0.008g/cm2。女性,以是否绝经分组,在未绝经组中,年龄对各部位的BMD影响不明显;而在绝经组中,年龄对各部位BMD有影响,年龄越大,BMD值越低。在女性两组人群中,对BMD的影响,体重>BMI>身高。体重、BMI、身高增加,BMD值增大;股骨颈、全髋、股骨粗隆BMD随体重的变化在两个组中约为每千克0.005~0.007g/cm2,腰椎BMD随体重的变化在未绝经组为每千克0.006g/cm2,绝经组为每千克0.009g/cm2。当把年龄、身高、体重一起评价对BMD的影响时发现,各部位BMD的变化绝经组较未绝经组明显。绝经年限对股骨颈、全髋、股骨粗隆、腰椎BMD有明显影响,绝经年限越长,BMD值越低。当把绝经年限、年龄、身高、体重一起评价其对各部位BMD的影响时,同样由标准化回归系数得出,体重对BMD的影响最大,绝经年限次之,身高最小。女性绝经组较男性≥50岁组,无论年龄、体重、身高对各部位BMD的影响均更明显。4、男性≥50岁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率为53.40%,依据股骨颈、全髋、腰椎BMD值诊断骨质疏松,其发生率分别为52.56%、34.86%、10.06%;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为45.95%,依据股骨颈、全髋、腰椎BMD值诊断骨质疏松,其发生率分别为18.34%、35.64%、38.72%。
结论:1、男性峰值骨量形成较女性更早;男性70岁以后、女性50岁以后骨量丢失明显加速,且女性尤甚;2、无论男性或女性体重较身高对BMD影响更大;年龄对绝经后女性BMD影响明显;绝经年限是影响女性BMD的重要因素;3、男性骨质疏松诊断因股骨颈BMD降低而诊断占多数;女性骨质疏松诊断则以腰椎BMD降低而诊断占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