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电效应的岩芯渗透率实验测量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r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开展了孔隙介质动电理论和岩芯动电渗透率测量系统的研究工作,设计了一套岩芯渗透率测量系统,在低频范围内完成了砂岩岩样的流动电势和电渗实验,并获得了岩芯动电渗透率.对于中、高渗透率岩样,实验测量结果与常规气测渗透率差异较小,两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实验验证了利用动电效应测量岩芯渗透率的可行性,为实现井下测量地层渗透率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天然地震诱导电磁场特性的定量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通过对浅地层剖面、测深、侧扫声纳、多波束等相关资料的综合解释工作,对苏北浅滩和西朝鲜湾的潮流沙脊在水面下的发育深度进行了研究,对比发现,由于二者水动力条件及物质来源的差异,造成沙脊的分布形态及发展演化趋势以及物质构成都有所不同。
以横跨龙门山断裂系的剖面为研究区,对几种地壳补偿模式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工作,以对比几种均衡效应在研究区的不同表现,并期望能对该研究区地震现象与地壳均衡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中、下地壳采用黏弹性或幂律流变模型等其他本构关系更能接近实际演化过程。
利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Fan小波各向异性分析理论,解算了此区域不同方向上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初步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各项不均一性,青藏高原及周围的盆地地区有效弹性厚度较大,且有效弹性厚度弱轴(即最小挠曲刚度轴)在青藏高原地区延北东方向分布,与印度板块的挤压方向大致吻合,Te和浅层(75-175km)的地震Sy波各向异性有很强的相关性,Te的“弱“轴近似对
本文使用3对具有代表意义的SAR影像,分别采用粗轨及精轨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并以SRTM DEM为参考,对两种模式下得到的DEM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精轨比粗轨得到的DEM精度较高。
本文探讨了中国区域海平面变化及其规律。卫星测高的结果表明,中国南海、东海和黄海的海平面变化具有明显的周年变化特征。南海海平面还有明显的半年变化和年际变化信号。在季节尺度上,比容海平面变化(主要为热比容)是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的主要部分。同时,利用卫星测高的结果减去海洋资料得到的比容海平面变化,得到质量项海平面变化,并与GRACE重力卫星独立观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在南海,卫星测高减去比容海平面变化得到
本文将反映不同岩石物理信息的多条测井曲线融合成一条综合曲线,充分挖掘测井资料所包含的地层信息,以期将测井资料更好地用于地层评价.指出测井解释一般采用单一测井曲线进行地层评价,由于地层沉积过程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采用单条测井曲线解决地质问题通常存在着多解性和局限性。
本文重点提出一种叠前正演模拟和实际地震资料信噪比分析相结合的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利用“格子法”进行叠前时移地震记录的数值模拟。通过正演模拟计算可以得到目的层段所在时窗内,由油藏变化引起的有效信号变化的百分比。在实际资料的信噪比分析中将小波变换与SVD滤波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得到目的层段的噪音水平。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来评价实施时移地震的可能性。
本文将POCS方法的迭代重建过程由时间域转移到频率域实现,避免每次迭代都要对时间变t量做正Fourier反变换的繁琐做法,节约了计算量.此外,对阈值选择策略进行了重点研究,根据地震数据f-k谱能量统计曲线设计三种阈值集合模型进行重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实际能量曲线模型要优于指数型阈值模型和线性阈值模型.在相同重建效果下实际能量曲线模型需要的迭代次数远少于指数型阈值模型和线性阈值模型.
本文从临界孔隙模型的原理出发,对其进行发展和修正,指出岩石的临界孔隙度是可以变化的,并且是关于岩石孔隙形状的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模型——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并提出了利用纵波速度反演得到岩石临界孔隙度的方法,最后并把这种反演临界孔隙度的方法引入到横波预测中,提高了横波预测的精度.
本文利用套管井的中子寿命和补偿中子组合测井定量评价套管井浅层气层.由于天然气的含氢指数比石油和水的含氢指数小,作为反映岩石含氢指数的中子测井响应,也就随着岩石含气量的增多而减小,所以,中子测井响应作为识别气层很有用的资料被广泛应用。对于岩性物性相同的岩石,气层的俘获截面低于水层的俘获截面值,因此,可根据俘获截面曲线识别气层。储层含气饱和度是定量评价储层含气量多少的一个重要参数。由于中子寿命测井远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