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于认识的来源,佛教认识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识来源:一是现量,一是比量.使用当代分析哲学术语来讲,现量就是对于没有概念成分的纯粹经验的体验.比量,就是对经验进行概念化,并且使用推理与概念分析进行推导.本文首先从现量、概念与比量、世俗智与似现量、错乱智与错觉等不同层次对佛教认识论进行了探讨,所以,本文认为错觉是概念错误的一种简单情况。与其它概念错误不同的是,错觉,是大家都接受的错误,也就是说大家都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认识的来源,佛教认识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识来源:一是现量,一是比量.使用当代分析哲学术语来讲,现量就是对于没有概念成分的纯粹经验的体验.比量,就是对经验进行概念化,并且使用推理与概念分析进行推导.本文首先从现量、概念与比量、世俗智与似现量、错乱智与错觉等不同层次对佛教认识论进行了探讨,所以,本文认为错觉是概念错误的一种简单情况。与其它概念错误不同的是,错觉,是大家都接受的错误,也就是说大家都接受的概念错误。其它概念错误,则不一定能够取得大家的共识。比如大家认为对的概念里,也往往有很多的错误,比如对于“我”的执取。现量无所谓对错。有了比较才有对错,有了记忆才有对错,有了概念才有对错.所以,现量定义不需要“不错乱”的修饰语。如果认为现量也有对错,那么就容易混淆现量与比量的区分。
其他文献
本文对因明学“宗因喻”中的"宗"的界定、禅意分别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并“随自意”,所立之“宗”以及其他关于“宗”的疑问,最后对“宗”进行了评说。
本文首先就凡是分别心都是所断进行了探讨,论述了自己没有分别心的人有没有分别心,分析了凡是分别心对修行地道的利益,用现代语言就是理性与感性认识两种对分别心进行了研究。
"自悟悟他"是因明学的概念,"自觉觉他"是佛学的概念,二者的关系反映了逻辑与佛学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因明与内明的统一.本文对二者的关联互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从佛教观点出发,以“自悟悟他”追求“以佛为正量”的标准应该是通达“自觉觉他”的最佳方法,也应该是修持菩提道次第的有效途径。当佛法探寻如何进入觉悟殿堂的大门时,首先需要寻找出能够通往解脱殿堂的一条正确的道路。从因明与内明的关系角度看问题,深透理
后弘期藏传因明的发展轨迹可以由三个中心人物来概括,藏人简称为“玛、俄、萨”。“玛”就是后弘期之初的玛·雷必喜饶,他是译传法称《释量论》及其后学释文派注疏的第一人,有开创之功。“俄”即是俄·罗丹喜饶,他在玛·雷必喜饶旧译(藏人称KI日量论”)的基础上倡成新译(藏人称“新量论")的第一人,而且开创了桑朴寺的因明传承。他的三传弟子恰巴曲森又树立了摄类辩论的因明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俄”不是一个人,
因明是古代印度十明文化之一,传入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因”是推理,“明”是智慧、知识,因明最初就是关于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因明有举出理由而加以论证之意,也有学者称之为佛教逻辑。学习因明,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更好地理解学问的精髓,同时因明辩论具有自觉觉他的作用。对藏传因明研究学术会议进行了概述,近三十年来国内藏传因明的研究出版成果以及主要论文进行了介绍。
藏传因明不但是一门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且是一种现实的民族文化现象,它蕴含着藏族文化的传统特质,也体现着藏族文化的现代文明,对这样一种新兴的具有广泛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逻辑学说,应当很好的总结和研究,肯定它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用批判性思维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研究这一逻辑领域,为进一步发展藏传因明学说作出贡献。
本文试图将其置于日本思想史的脉络里呈现其演变的过程、力图还原当时的情境,在当时的语境中理解和解释这一现象,并在这一思想史背景下探究其内涵和所指之异同及其缘由。
对谬误进行研究,是为了保证思维的顺利进行,思维方式的不同,相对应产生的谬误也就不同,谬误理论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谬误理论进行研究,溯流而上,也能找出其主体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因明过论反映了印度“求同”的思维,名辩谬误论反映了中国“求善”的思维,西方谬误论则反映了西方“求真”的思维。并不是说三者各据其一,其实都有相互的穿插,只是各自在某一方面的追求更为突出。
依陈那论师的"二量说",量是指现量和比量.那么,非量就应该是指现量和比量之外的一切认识,可人们对非量产生了误解. 本文通过对因明学中非量误解原因的分析,对非量进行了根本性的研究,最后指出,量和非量已经含括了整个认识领域,若把量扩展成现量、比量,把“非量”当成第三量,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非量”与量本身都矛盾,要是把“非量”当成第三量,那么,“非量”到底是量,还是“不是量”呢,所以,把非量说成是“三
本文旨在分析陈那所立的“现量离分别”之义,先剖析“pratyaksa(现量)”与“kalpana(分别)”这两个概念,并且以《因明正理门论》来补充陈那对现量的定义,其中着重分析“现现别转”的含义。同时兼顾这些议题中的一些不同的声音,讨论法称、法上等对陈那的修改是否行得通,以及中观派的月称对他的有诸多不妥当之处的批评,以此来澄清陈那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