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暴雨过程的模拟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an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03年7月3~4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特别是安徽省北部的强降水过程为例,利用全物理过程的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检验模式对梅雨期暴雨的预报能力并验证观测分析的一些结果;证实降水是否与近地层中-β尺度辐合线的生成有关,并进一步更加细致地了解该辐合线的三维结构特征.通过对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研究发现:   1、MM5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本次大暴雨过程环流背景、降水生命期和降水总体分布随时间演变的趋势以及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雷达回波特征的模拟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对于第二次雨团活动期降水过程的模拟是成功的.另外可以看到,在常规观测资料条件下,模式基本可以模拟出中-α尺度和100公里左右的中-β尺度天气系统,但对于时空尺度更小的且发展比较强盛的中-β(γ)尺度系统,则有较大的局限性.而模拟的第三次雨强峰值的偏强,可能与模拟结果的4日00时高空急流核的新生发展、快速东移有关,有待进一步验证.   2、来源于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来自于副高南侧的偏南气流和南下的冷空气三股气流在淮河流域形成一个明显的辐合区.模拟的低层中-β尺度辐合线先于降水发生前产生,其发展、移动和减弱消失与暴雨的发生、加强及减弱的变化过程相对应,对应雷达回波演变,也可以看到线状回波的迅速发展与这条中-β尺度辐合线的生成有关.说明低层中-β尺度辐合线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中尺度影响系统.   3、通过模拟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进行诊断分析,进一步了解低层中-β尺度辐合线的三维结构特征.辐合线呈东西走向,穿过最大降水中心,随高度增加往北倾,高度可达600hPa左右.辐合线上有多个对流单体排列,强对流单体位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地区,750hPa辐合达到最强,并向上延伸到600hPa,之后转为正散度,辐散中心在450hPa.正涡柱中心在低层700~650 hPa附近,可向上一直伸展到200hPa.整层上升,上升速度中心在550hPa.低层有水汽通量辐合.降水最大时,为稳定层结,可向上伸展到300hPa.从温度离差可以看出强对流单体是一个暖心结构.降水中心在降水最大的时刻对应着上升运动的大值区,上升运动可达250hPa;在100~200 hPa之间吹西北风;在降水中心南侧400~650 hPa之间有一个环流,北侧450~850之间为下沉气流.300~800 hPa之间东西向气流呈上下波动走向,降水区的东西侧有多个上升运动大值区.模拟结果还表明,各种形势场的突然减弱消失与高层辐散形势减弱有关.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排除宁夏中卫713C天气雷达在2007年5月份接收系统性能下降的故障,明晰地阐述了雷达系统接收通道的工作原理。对今后雷达技术保障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从卫星图像数字处理、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形状特点与图像纹理特征分析出发,提出了适合强对流云团自动识别和动态追踪的卫星云图定量分析技术和中尺度强对流天气卫星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的构建技术。充分监视强对流云刚的发生与发展、强度变化与运动特性,以及强对流云团的形状纹理特征,通过利用FY-2双星长波红外分裂窗双谱组合、TBB分级识别等强对流云团识别阈值,强对流天气区定位等方法,实现短时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静止卫星数字
本文通过对2004年8月11日午后发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的高分辨数值模拟,研究了城市化发展可能对雷暴活动的影响问题,主要考察了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改变相关的"城市热岛"的形成和演变特征,城区粗糙度增大可能引起的低层辐合的增强过程,及其与雷暴发展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模拟的雷暴发展和演变过程与这一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引进了更加真实的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资料之后,
本文通过分析随机初始扰动和非随机初始扰动在AREM中的演变特征发现:不同的初始扰动在AREM中的演变特征不同,随机扰动经过模式的1.5-2天繁殖,扰动大小和扰动形态都出现趋于饱和的特征,但不同物理量和不同的模式层其演变特征有所不同.对于非随机初始扰动,初始场各要素的饱和特征不明显.将MCF方法和BGM方法应用到AREM中制作降水的集合预报发现,不同的集合预报方法对暴雨的预报效果都有一定的改善,特别
本文论述了2005年4月8日重庆地区冰雹天气的形成机制的诊断分析 。2005年4月8日下午至傍晚重庆地区发生冰雹天气的大尺背景是中高纬的低槽东移,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从孟湾至重庆的偏南气流在重庆交汇,触发了对流的产生.通过对θse、压能场、假相当位温分析,冰雹天气发生在高能量和高压能轴线附近的能量锋区,具有极强位势不稳定层结.通过带通滤波场进一步分析得出冰雹发生区域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端,
本文利用航空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中尺度多层嵌套模式,对2005年7月9日~10日发生在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业务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高空槽、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水汽供应充足、中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性强、低层大气辐合运动强烈、垂直对流旺盛,这些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和同时间的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河南省中部高温期间的环流形势特征,并对22~23日连续两天三站以上≥40℃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分析发现:这次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河套高压,它所引起的平流增温、下沉增温以及辐射增温是导致河南省中部出现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200hPa极锋急流出口区南侧和副热带急流入
本文利用MM5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与2005年6月广东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相联系的天气尺度背景场和中尺度的降雨分布,利用高分辨的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成熟阶段的MCS的中-β尺度系统的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在MCS的发展加强过程中,其内的中-β对流中心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更替过程,伴随着中-β尺度对流中心的发展,与之相联系的正涡度中心由对流层的下部向中上部伸展,形成高达300mb附近的下宽上窄的强涡柱
本文通过对2004年5月8日出现在新疆奎屯车排子至石河子下野地垦区的一次对流性雹暴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分析,揭示形成这次雹暴降水的环流背景及物理量.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2003年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和演变的特征以及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干冷空气的活跃与暴雨过程相对应,干冷空气来源于中高纬度和中高层,中低层30°N以北的正环流的下沉支是干冷空气的输送"载体";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