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笔者通过全国经方论坛学习对"方证对应"有较深的感悟和体会,认识到六经即是疾病六类症候反应,六经发病机制,执简驭繁的六经辨证方法,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四项.通过方证辨证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明显疗效,显著提升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机 构】
: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 承德067000
【出 处】
:
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全国经方论坛学习对"方证对应"有较深的感悟和体会,认识到六经即是疾病六类症候反应,六经发病机制,执简驭繁的六经辨证方法,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四项.通过方证辨证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明显疗效,显著提升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其他文献
柴胡剂是指以柴胡为主要药物的配方,属于临床最常用的方剂剂群,其运用范围之广,疗效确切之良,为广大中医师所钟爱.文章共6小节,第一提出10首经典柴胡剂,第二以表格的方式简说常用柴胡剂合方的病理基础即合方的接口,第三分出柴胡剂在后世发展过程中的六大类型,第四描述柴胡体质倾向者的临床特点即快速辨识柴胡剂的要点,第五借助现代医学基础提出柴胡剂病理假说以便以理解柴胡剂的效应靶点,第六提出清代"柴胡劫肝阴"的
通过对《皇汉医学丛书·腹证奇览》关于伤寒论中所论解剖部位的认知,增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条文关于病位及病性的理解,并从伤寒论中的解剖及部位分别举例以释伤寒论中常见较复杂条文的认知与理解.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但给人们介绍了六经与六经辩证,更通过六经传变,向人们系统介绍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伤寒论》中,六经传变都有具体的内容.三阳在经涉腑,属表;三阴踞腑入脏,属里.机体感邪后有的外传而愈,有的传里而剧,有的传而未变,有的传而将变,有的传而已变,有的传而多变.认为六经传变的顺序不是线性传变关系,六经之间都可以相互传变,呈现的是一种相互关联的类圆型传变关系.
《伤寒论》“结”病机存在于伤寒传变、变病、坏病等各个环节中,理清“结”病机有助于认识理解《伤寒论》,并指导临床实践。同时还应注意,《伤寒论》中“结”所致病证具有其特殊性:首先,《伤寒论》中的邪气为寒邪和风邪,其中风邪亦偏有寒性,寒邪易伤阳气,如太阳病不解,阳旺则传入阳明,阳衰则传入少阳,若阳一再衰即转为三阴证,故伤寒病治疗应时时顾护阳气。其次,伤寒病的“结”,多为化气所致,即寒邪入里化热,所谓化者
本文介绍了三例患者。患者1,支气管哮喘,从症状及舌脉看,胸满闷、心烦、便秘、心下痞硬、苔黄燥厚、脉弦数,为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从体质角度看,形体肥胖、肌肉结实、腹部充实,按压抵抗有力,为大柴胡汤体质。综合二者,无疑是大柴胡汤证,予以大柴胡汤即可治病又能调体。面红唇紫、左下腹压痛、下肢皮肤干燥粗糙、舌暗红为典型的桂枝茯苓丸证。三诊时,大柴胡汤证不明显,血瘀证仍在,故投以桂枝茯苓胶囊长服善后。患者2,慢
本文拟从伤寒论阳明发黄证中诸方谈其法对后世湿热病治疗的影响。对于阳明发黄证,清代医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中说:“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证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证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
甘草干姜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本条本讲在表证兼阴阳两虚的情况下,误单纯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误治之后,由于本已阳虚复又发汗伤阳,阳伤阴虚,气不化阴,阴津不足而出现的厥逆,咽干,烦躁,呕吐等症状.此时,已由表证转为里证.由于阴阳俱虚,且阳虚为主,治其当先,恢复阳气
石膏作为清热剂的代表,其安全速效,在疾病治疗中应该比附子有着更广泛的用途。不光是外感发热,在治疗治疗自身免疫,无菌性炎症等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有着很好的疗效。药物本身并无优略之分,经方的魅力关键在于对症,辨证的准确。对于符合阳明经的热证,包括外感发热,很多慢性疾病都可大胆选用白虎汤等经方,可达到价格低廉,起效迅速,效果明显。在临床之中,将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越婢汤等含有是石膏的方剂运用在
阳明病在里实热的总病机基础上,既有邪气之分,又有三焦之别,还有伤及气血分的不同,更有病情轻重程度的区别,包含以上诸多相应的方证,其舌、脉及临床表现难于用简短的几个症状归纳概括之,因此,仲景先师以“胃家实”三字高度概括了阳明病的总病机。这就提示人们,一方面要抓住“里实热”这一总病机,又要对每一具体方证作深入、细致地探讨,才能在临床实践中选好方证,做到方证相应,从而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当归芍药散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谓是难病奇方之一,使用本方认为主要思路以六经、八纲来分辨,从表里来说属里证,从阴阳来讲属阴证(足厥阴肝、足太阴脾),从虚实来看属虚实夹杂,从寒热来谈偏于寒证。病因为肝郁脾虚,湿邪内停,病位在肝脾,症状可出现血虚(面色萎黄、头昏、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等),脾虚有湿(大便软而不爽、小便不利、口钻),脉弦等。从气血而言,则是以湿邪兼入血分的方剂。其应用的重点在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