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情绪的认知神经理论,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加工优先于中性刺激.来自神经影像学的证据也表明,存在一个特殊的行为机制专门负责对威胁性信息的优先加工.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以威胁(愤怒)、积极(高兴)和中性面孔为实验材料,采用RSVP范式考察了面孔表情对注意瞬脱效应(AB)的影响.刺激流中T1始终是中性面孔,T2是愤怒、高兴或中性的面孔,共构成三种实验类型:中性T1——愤怒T2(威胁性实验);中性T1
【机 构】
: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临汾,041004 山西师范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情绪的认知神经理论,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加工优先于中性刺激.来自神经影像学的证据也表明,存在一个特殊的行为机制专门负责对威胁性信息的优先加工.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以威胁(愤怒)、积极(高兴)和中性面孔为实验材料,采用RSVP范式考察了面孔表情对注意瞬脱效应(AB)的影响.刺激流中T1始终是中性面孔,T2是愤怒、高兴或中性的面孔,共构成三种实验类型:中性T1——愤怒T2(威胁性实验);中性T1——高兴T2(积极性实验);中性T1——中性T2(中性实验).T2在T1之后呈现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60,240,400和560毫秒.
其他文献
关于伸手抓握(reach-to-grasp)还动中的视觉运动启动效应(visuomotor priming effect)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在不同的视觉条件下,视觉运动启动在伸手抓握运动中的产生阶段及其对不同阶段的影响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不同的视觉条件下,视觉运动启动的发生阶段以及对伸手抓握运动的不同阶段的影响。
颜色-物体Stroop效应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颜色-物体Stroop中干扰和易化效应不对称性的研究,且结果不尽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刺激材料和基线选择不同有关(如有的研究未平衡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等),以及结果的报告方式有关。本实验采用具有典型颜色物体图片作为颜色/物体一致及不一致材料;不具典型颜色物体图片作为基线材料,两种材料中平衡人工物体和自然物体,要求被试口头报告计算机呈现的图片颜色,记录反应
"物体识别是角度独立还是角度依赖"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物体为中心理论认为是角度独立,以观察者为中心理论认为是角度依赖。参照以物体为中心理论的"小几何体"思想,自制三维实验材料,采用启动范式,通过两个系列实验探讨了物体识别中的角度启动效应。实验1采取单因素四水平实验设计(不启动;重复启动;部分启动;空间关系启动),检验形状等结构信息是否影响物体识别。实验2将实验一中的三维物体旋转一定角度,采取6
应用ERP技术探究未预知条件下转换加工的外源性调节,以及预知条件下转换加工的内源性准备和外源性调节.实验采用"任务转换"范式,以汉字(名词/动词)或数字(奇数/偶数)的归类为任务,被试执行任务重复(AA,BB,…)或者在两个任务之间进行转换(AB,BA,…),连续的两个任务为一个任务序列(即任务1,任务2).结果发现,预知条件下,在刺激呈现后300ms,任务1中数、词的转换序列与重复序列均出现显著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字空间表征的准确性.实验一以点阵和声调形式呈现数字(2到12),结果发现:1.对小数(小于7)的距离定位趋向于真值的右侧,对大数(大于7)则趋向于真值的左侧;2.男生比女生的数字空间距离估测能力稍强;3.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在数字空间表征的准确率上没有显著差异.
视觉选择过程有两种途径:外显眼跳行为和内隐注意转移,两者对于目标物的加工都有促进作用。随着眼跳研究焦点从外源性眼跳向具有更大主动性的内源性眼跳的转移,视觉选择领域已出现大量研究致力于发现内源性眼跳与注意转移间的关系。其中多数研究通过不同范式发现两者具有密切关联。有些研究发现在内源性眼跳前(准备阶段)就已存在注意转移。
眼睛的注视方向是人类进行社会交流的一种重要信号。以往研究表明,他人的注视线索可诱导观察者将注意自动地转移到该线索所指示的方向上去,但不清楚注视方向的知觉与联合注意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联系。本研究采用注视适应范式(gaze adaptation paradigm)探讨了注视方向的知觉适应对注视线索提示效应(gaze cueing effect)的影响。
本研究在排除知觉经验影响的情况下,利用中国普遍存在的老乡(内群体)、非老乡(外群体)的社会分类,在典型的学习-再认任务过程中采用了ERP技术,为社会分类引起内群体面孔再认优势提供了神经电生理证据.行为结果表明,被试正确再认内群体面孔的反应时比外群体面孔短,再认内群体面孔的准确性高于外群体面孔,证明社会分类引起内群体面孔再认优势这一现象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ERP结果表明,在学习阶段,内群体面孔产生更
人们对本族面孔的识别要好于对异(族)面孔的识别。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本族优势是由于人们看到异族面孔时倾向于首先把它们分类为异族面孔,从而不再具体区分个体面孔,而对本族面孔则会区分个体面孔。该理论以往的证据多来自于长时再认记忆实验。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范式,让三组被试分别完成三种不同水平的面孔搜索任务。在个体面孔搜索中,被试判断某张面孔(例如Jack或赵刚的面孔)是否出现。在种族搜索任务中,被试判断某
采用多目标追踪(Multiple Object Tracking)范式,探讨当追踪对象为面孔时,追踪过程中面孔加工对多目标追踪表现的影响。实验一分别采用相同的陌生面孔和与面孔匹配的物理图像作为追踪对象,比较目标数量分别为4和6时,两种条件下追踪正确率的差异。结果发现当追踪目标为6时,陌生面孔的追踪正确率显著低于无意义物理图像的追踪正确率;而当追踪目标为4时,两者追踪正确率无显著差异。实验二采用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