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某种工程机械用履带板淬火变形的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发现淬火变形的根本原因是热处理前零件的残余应力过大。通过改变热处理前的矫直工艺,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零件的热处理变形状况进行稳定性测试,找到一种优化的板材矫直工艺,有效地控制了材料热处理的变形。
【机 构】
:
Caterpillar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China)Co.,Ltd Wuxi Jiangsu Province P.R.China
【出 处】
:
华北地区第十九届热处理技术交流会暨天津市热处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某种工程机械用履带板淬火变形的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发现淬火变形的根本原因是热处理前零件的残余应力过大。通过改变热处理前的矫直工艺,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零件的热处理变形状况进行稳定性测试,找到一种优化的板材矫直工艺,有效地控制了材料热处理的变形。
其他文献
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存在误区,重新研究马氏体相变的形核、长大;组织形貌、亚结构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综合整理了近年来马氏体相变试验研究的新成果,指出马氏体在晶界、相界面、位错等缺陷处形核,并非切变过程;发现板条状马氏体中存在层错亚结构,位错、孪晶亚结构的形成并非切变所致;马氏体组织形貌的演化是应变能所致,与切变无关;马氏体表面浮凸是相变比体积增大所致,N型切变缺乏试验依据。
针对热处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节能热处理用钢及高效节能处理工艺与技术,主要介绍了我国热处理能源及环境状况,介绍了节能用钢,节能热处理新工艺及技术,并提出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热处理的必由之路的观点。
深入研究马氏体相变机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对于马氏体相变理论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和评价。指出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缺乏试验依据和热力学可能性,存在严重误区,是不成熟的学说,应开展新机制的研究,开创马氏体相变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对超高碳钢进行二阶段等温淬火处理后的组织与冲击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阶段等温淬火中进行较低温度的一阶段等温,与直接等温相比,贝氏体转变被推迟;随着一阶段等温温度提高,二阶段的贝氏体转变大大加速;当一阶段等温未发生贝氏体转变或其量很少时,最终贝氏体形态取决于二阶段等温温度。经250℃×10min+300℃×10min工艺处理后,获得以下贝氏体为主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或马氏体复合组织的超高碳钢,表
本文研究了回火温度对高碳耐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为了提高耐磨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硬度和冲击韧度,本研究对材料采用930℃×4h风冷淬火工艺,然后进行不同的回火工艺:280℃×4h、380℃×2h、430℃×3h几种不同回火处理工艺进行比较。利用金相显微镜对试样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经430℃×3h回火处理后组织为回火屈氏体+回火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硬度值在52HRC左右,冲击韧度≥20J
在优化铁素体球墨铸铁QT500-7化学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热处理强化工艺。在适当处理的球墨铸铁试样上进行反复加热急速冷却试验,分析了球墨铸铁在热冲击作用下生长特性和组织变化规律。经过50次980℃反复加热冷却,球墨铸铁试样未形成裂纹,没有出现严重脱碳。石墨形态、石墨数量、铁素体数量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显现了反复加热冷却过程球墨铸铁中的碳在铁素体中溶解量出现周期性的变化。球墨铸铁不出现明显的长大现
传统的盐浴淬火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强度大,已无法适应现代环保高科技要求。感应加热淬火是最常用的表面加热淬火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工件变形小、生产效率高、节能环保、工艺过程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等优点。本文通过对进口铝套管锭杆的外形尺寸测绘、原材料成分、金相组织、显微硬度检测和分析,推断出该零件的热处理工艺方法为感应加热淬火,而且感应加热淬火后性能可以满足工艺技术要求。
简要说明降低屈强比的理论依据,并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降低材料的屈强比。试验证明,通过一定的淬火温度增大晶粒,增高回火温度延长回火时间,和对非平衡组织采取的临界区淬火的方式都可以降低材料的屈强比。
本文对AHPT15M粉末冶金高速钢的冷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冷处理温度、冷处理时间等工艺参数对试样力学性能及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冷处理与未冷处理试样的显微组织.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冷处理后形成了一种更为细小的针片状马氏体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含量明显减少,并伴有超细碳化物析出,从而提高了试样的硬度及耐磨性.AHPT15M粉末冶金高速钢较好的冷处理工艺为:淬火+冷处理+两次
通过铁液成分设计、孕育剂成分设计对可锻铸铁的石墨化退火工艺进行优化。铸态组织中出现了初生石墨,经过高温阶段(900℃)、低温阶段(720℃)分别保温一定时间,得到了石墨形态优良的可锻铸铁。相比传统工艺,退火周期明显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