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化学法制备纳米羟基氧化镍

来源 :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u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锌镍电池具有电压高、比能量大、比功率大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基础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羟基氧化镍(NiOOH)作为锌镍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已经逐步成为电池材料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二价镍盐为原料,以次氯酸钠为氧化剂,采用超声化学法制备得到纳米羟基氧化镍的样品.采用X射线小角散射法(SAXS)和透射电镜(TEM)对样品粒径进行测定,制作模拟电池测试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得样品颗粒大小均匀,粒子呈较规则的球形,其粒径为1-5nm,放电比容量大于250mAh/g,适于用作锌镍电池和氢镍电池等的正极活性材料.
其他文献
通过在(CrO+Al)燃烧体系添加ZrO(4mol YO)组元,利用SHS技术可以制备具有亚共晶、共晶和过共晶成分的AlO-ZrO内衬复相陶瓷.复相陶瓷基体组织主要由层片状和纤维状共晶组织所构成.由于该复相陶瓷是通过SHS原位结晶及在大过冷条件下熔体发生共生共晶反应生成的,所以在本实验条件下只有亚共晶成分的复相陶瓷才易获得ZrO相纤维直径在纳米/微米级尺度上的1-3复合的AlO-ZrO纳米/微米晶
采用直流电弧放电法以煤为原料制备富勒烯.实验采用工作气体为Ar,催化剂选用纳米Cu颗粒.所得到的阴极产物的HREM观察表明:在适当的工艺条件和催化剂作用下,可宏量制备出碳纳米颗粒-洋葱状富勒烯,直径为25-40nm;煤的独特结构使其在制备过程中沿两条路径形成富勒烯.EDS研究表明煤中的微量元素影响着洋葱状富勒烯的生成.
本文使用CuCl和NaSO作为起始材料,在120℃水热条件下成功合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带状鞭炮形的CuS亚微米晶,反应过程不需要任何表面活性剂或有机胺的辅助.研究显示,铜源和硫源对产物的形貌有较大影响.
将初始粉Zr和V按一定比例混合,用机械合金化设备制备Zr-V纳米粉末,利用XRD和SEM及TEM研究研磨过程中的物相及粒度变化,结果表明在研磨过程中不存在新的物相生产,部分粉末形成非晶,利用该方法可以制备出颗粒度在60nm左右的Zr-V粉末.
本文以聚乙二醇/环己烷/水微乳体系为模板,以NaHPO为还原剂还原NiCl,将氧化还原反应限制在油-水界面上,成功的制得了铁磁性金属镍空心球.研究表明,反应体系组成的变化对空心球状物的形成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重点讨论纳米科科技的一个重要分支—纳米介孔材料及其组装与主—客体效应.介绍有序介孔氧化硅材料,硅基介孔材料的自组装及主—客体效应,介孔薄膜复合材料介孔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等的结构及性质.
利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的MgNi纳米储氢材料,分析在高能球磨过程中该材料的相变、结构、晶粒度及表面形貌等的变化,探讨了球磨时间、转速等工艺条件对纳米晶形成的影响作用.
本文利用分子自组装方法,从可聚合的甘油磷酰胆碱分子出发制备脂类微管结构.经过化学沉积后,体系中含有大量的带状螺旋结构.无论在管状结构表面和带状螺旋表面分别形成颗粒相对均匀,大小单分散的纳米颗粒,能谱分析表明为Ni颗粒.螺旋带状边缘比模板其它部位有更高的反应活性而形成特征的单股或双股金属Ni纳米线,而且一些单股Ni纳米线具有双层结构,这可以作为脂类双层数目的标志.本研究还可用于探索制备脂类螺旋带和金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而又新颖的自身模板方法成功地合成了长方体状的CuS亚微米级短棒.整个合成的过程由两部分组成:含亚铜前驱体的形成和长方体状的CuS亚微米棒的制备.由于合成中亚铜前驱体既是反应物又是模板,因此,没有使用额外的模板.
以硝酸氧锆、硝酸钇为原料采用硬脂酸法制备3mol﹪钇稳定的氧化锆(YSZ)纳米粉体,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所制的YSZ粉体为四方晶相,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表明900℃热处理2h后YSZ粉体的平均粒径约为20nm.以聚丙烯酸铵(PAANH)为分散剂,将所制备的纳米YSZ粉体分散后制备成稳定的悬浮液,通过浸浆成膜采用固态粒子烧结法制备YSZ膜,氮气吸附实验表明YSZ膜的最可几孔直径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