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会议论文
辽西四合屯地区土城子组孢粉组合研究
辽西四合屯地区土城子组孢粉组合研究
来源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二次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viking
【摘 要】
:
辽西四合屯地区土城子组为一套典型的陆相红层沉积,岩性主要为砂砾岩与泥岩。前人对该组地层产出的叶肢介、介形、昆虫、脊椎动物、大植物化石等不同门类进行了研究,但植物
【作 者】
:
林妙琴
张前旗
李建国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 210008
【出 处】
: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二次学术年会
【发表日期】
:
2015年期
【关键词】
:
辽西四合屯地区
土城子组
孢粉
植物化石
微体化石
陆相红层
脊椎动物
叶肢介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西四合屯地区土城子组为一套典型的陆相红层沉积,岩性主要为砂砾岩与泥岩。前人对该组地层产出的叶肢介、介形、昆虫、脊椎动物、大植物化石等不同门类进行了研究,但植物微体化石仅在其下部层段有过报道。
其他文献
松辽盆地双59井早白垩世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双59 井是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的一口重要探井,1368-1490 m 井段划分有属于营城组还是沙河子组之争,为解决该问题,采用氢氟酸-盐酸冷处理法对16 块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在4 块
会议
双59井
孢粉组合
地层划分对比
松辽盆地
双城断陷
南海北部大陆架琼东南盆地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选取琼东南盆地有代表性的探井,对第三纪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研究。通过孢粉组合确定孢粉植物群,恢复古植被,推测古气候,建立与气候变化趋势相关的孢粉组合
会议
南海北部大陆架
琼东南盆地
纪孢粉组合
气候变化趋势
孢粉植物群
组合序列
样品采集
结合利用
榆树断陷早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建立及在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榆树断陷位于松辽盆地南部,目前已完钻的YS2 和YS3 两口钻井在早白垩世地层中钻遇多个煤层,煤层累计厚度达61.62~69.5 m,可作为很好的煤系气源岩,显示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会议
孢粉组合
地层划分
早白垩世
榆树断陷
松辽盆地
吉中地区与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断陷期地层对比--来自孢粉学及同位素测年的证据
吉林中部地区分布着多个中生代盆地(群),充填了一套火山-沉积地层,在辽源和双阳盆地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德仁组、久大组、安民组、长安组和金家屯组,在辉桦盆地命名为苏密沟
会议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二叠纪孢粉组合
临兴区块位于山西省临县和兴县境内,其构造位置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伊陕斜坡东段、晋西挠褶带西缘,区内出露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含煤地层,主要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
会议
鄂尔多斯盆地
临兴区块
二叠纪
孢粉学未来几个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孢粉学逐渐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渗透。孢粉学在地质年代学、地层学、古气候、古地理、古植被等方面的应用由来已久,近年来,孢粉学还在环境科学、生态学
会议
孢粉学
古环境
生态及群落特征、孢粉沉积相
生物集群绝灭
乌干达Albertine地堑上新世的孢粉化石
Albertine 地堑是乌干达非常具有勘探潜力的晚新生代断陷,其裂陷是从中新世晚期开始,沉积主体为晚中新世-上新世地层,在该盆地K 区块的一口探井中发现了比较丰富的孢粉化石,
会议
乌干达
上新世
水龙骨科
凤尾蕨科
莱西地区九佛堂组地层特征及环境分析
莱西地区KK9-5-A 井下部钻遇厚层泥晶白云岩,孢粉化石丰富,为落实层位开展环境研究提供了条件.KK9-5-A 井下部测井曲线GR、RD、DT 高低间互,录井岩屑主要呈浅灰色泥岩、白云
会议
九佛堂组
孢粉组合
泥晶白云岩
环境
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在高成熟度、高碳化孢型化石研究中的应用以印支板块云南绿春中志留世水箐组隐孢子和三缝孢研究为例
中越边境云南绿春县小米角附近出露了一套厚度约4066 m 的黑色粉砂质泥质板岩。由于缺少相应化石证据,对于其地层时代至今仍有争议。经过对这段地层的系统孢粉学分析,笔者
会议
隐孢子
三缝孢
水箐组
罗德洛统
印支板块
晚新生代以来伏平粉属分布及其对亚洲夏季风演化的指示
伏平粉属(Fupingopollenites)是一种形态独特的灭绝种,但利用其花粉来讨论晚新生代亚洲季风(主要指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季风)的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具有特殊的指示意义。
会议
晚新生代
分布
亚洲季风
夏季风演化
东亚夏季风
指示意义
印度季风
驱动机制
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