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成土剖面土壤碳含量和同位素沿纬度变化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2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花岗岩分布范围广,其分布面积占所有侵入岩石面积的80%,约占全国基岩面积的15%.花岗岩风化作用是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硅酸盐化学风化与成土消耗大气和土壤CO2,是一个净碳汇过程,对全球大气CO2通量和碳循环都会产生影响.为了解花岗岩土壤碳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选择了海南乐东、广东惠州、江西龙南、云南腾冲、山东蒙阴、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区域作为研究区域,研究区域涉及多个气候带,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从南向北逐渐降低,地面植被从常绿阔叶林逐渐变为针叶林或草甸。通过采集土壤剖面和表层土壤,对土壤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花岗岩风化成土过程中土壤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气候的影响程度。
其他文献
错不扎蛇绿岩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北亚带,岩体呈北西-南东走向带状产出,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和辉长岩脉组成.地幔橄榄岩主体为方辉橄榄岩和含单辉-方辉橄榄岩,含少量透镜或脉状纯橄岩,内部零星的侵染状铬尖晶石定向排列.
南大西洋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南美洲和非洲西海岸延伸的途径之地,在南大西洋上从事资源调查活动,是进一步开拓“一带一路”路线,以及构建“全球海洋战略”布局的一个有利的前提条件;不同于陆地上的矿床,海底热液活动为正在发生的可见的成矿过程,对其开展调查研究,对于建立成矿和找矿模型、开展古-今和海-陆对比,推动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现阶段采矿业的“不景气”,但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下一步开采和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水资源转向非农业用途,不仅危及到盐碱土地的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性,同时还要求其土地生产力满足更多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面对这种新的社会发展问题,迫切需要研发新的农业技术,从而在灌溉水资源量大幅减少情况下提高农业生产率及其可持续性。生物炭技术即是很有潜力的一条新技术途径。
中-东亚巨型能源矿产成矿域东起中国东北的松辽盆地,西止中亚里海,东西连绵逾6000km;包括中国北方、蒙古和中亚5国及周邻.中-东亚成矿域油气煤铀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床的铀资源量占全球的55%,是全球砂岩型铀矿分布最为集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域.在该成矿域分布有数10个(特)型油田、气田、煤田和砂岩型铀矿.
本文的火成岩组合可能呈正地形在大洋消减过程中被幸运的保留下来。其年龄指示新特提斯洋在晚石炭纪-早二叠纪之交打开,新特提斯洋向北的俯冲、消减最终导致早白垩世雅鲁藏布俯冲带之上洋壳的形成。
藏西北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及其演化过程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一个长期争议的科学问题是冈瓦纳大陆北界究竟在何处.很早就发现藏西北部的龙木错断裂带是一重要的构造边界,将南部的冈瓦纳相冷水沉积岩与北部的暖水沉积岩区分开,因此公认龙木错断裂带是西藏西北地区冈瓦纳大陆之北界.但向东,该构造边界如何延伸,争议颇大.
构造抬升驱动气候变化假说(Raymo and Rud diman,1992)认为高原抬升通过增加物理剥蚀和季风降水,加速硅酸盐风化,从而引起大气CO2浓度下降和新生代全球变冷,是解释新生代气候变化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地区开展了小流域U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研究区的物理剥蚀速率较高,同时,前人在该地区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大量的物理剥蚀数据,为本研究带来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研究和利用硅酸盐矿物风化所带来的碳汇效应是目前各国科学家普遍关注的课题.硅酸盐矿物的化学风化过程中会消耗大气CO2,风化过程中来自大气或土壤中的CO2被转变为HCO-3,最后在海洋中沉积成为碳酸盐岩,这意味着硅酸盐矿物的风化过程在各种时间尺度上都是一个净碳汇的过程.碳酸酐酶参与微生物对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是由本课题组2012年首次发现并报导,为了进一步说
真菌通过对矿物的风化作用影响地表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质时期大气中CO2的浓度,以及土壤的形成和生态系统的演化.因此,对真菌风化矿物速率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竞相开展的研究选题.最近笔者运用多种原位(原子力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和高分辨率(聚焦离子束—高分辨率透射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微区电子衍射)等仪器研究原地栖息真菌Talaromyces flavus风化利蛇
酸雨沉降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在地表-地下水系统中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至今关于酸雨对喀斯特岩溶地下水的作用并没有研究.中国南方地区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并且在最近20年,中国南方地区也成为继北美,西欧地区,成为全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因此中国南方岩溶区,是研究酸雨,气候因子等对土壤有机质在地表-地下水系统系统中的迁移影响的理想地点.本研究,笔者选取了湖北清江和尚洞作为研究点。在过去的九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