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腮腺深叶基底细胞瘤一例

来源 :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450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是涎腺中少见的上皮性良性肿瘤,约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2%,75%以女性多见,好发年龄在50-60岁。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生长缓慢,病程一般较长,可从几个月到数年不等,一般无临床症状,患者多以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就诊,少数可伴有腮腺疼痛不适,体格检查肿块活动度皮肤表面无异常,一般无全身症状。腮腺的良性肿瘤鉴别,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跨度较大,多数年轻,平均发病年龄约40岁左右,比腮腺基底细胞瘤平均发病年龄小很多,瘤体边界清晰,也可因继发炎症而变得模糊,也可见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后肿瘤实质部分呈渐进性强化,强化程度呈中度至明显强化,但低于腮腺基底细胞瘤。
其他文献
一份合格的、标准的放射诊疗诊断报告相当于一篇研究论文,即: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描述所见、诊断意见、建议检查.规范化放射诊疗诊断报告格式一般资料、检查名称、检查方法或技术、医学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诊断、书写报告医师签名,一份优秀的影像诊断报告,与其说是影像诊断报告,不如说是建议和临床指南。不仅仅反映报告书写者过人的影像诊断能力,更能体现其严谨的观察能力、严格的逻辑思维以及深厚的临床基本功。
目的:探讨18F-FDG脑部PET显像和CT的异机融合显像技术在癫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将15例患者均行18F-FDG脑部PET显像和相应头部CT显像,PET图像和CT图像采用多点多面、体表及体内标志定位,按照信息交互自动和手动融合模式并通过数据叠加技术施行图像融合,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脑电监测.结果:发作间期15例患者18F-FDG-PET检查11例阳性,阳性率为73.3%;同样15例患者行头部
目的:总结MRI内耳水成像及头颅常规MRI检查对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2月期间,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86例耳聋幼儿的术前MRI内耳水成像及常规头颅MRI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MRI检查发现的脑和耳的形态和发育异常.结果:常规头颅MRI检查:脑白质病变12例,中耳炎5例;MRI内耳水成像:大前庭导水管13例,mondini畸形5例,半规管异常6例.结论:幼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胸部良性淋巴结病CT灌注功能成像特点.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明确诊断为胸部良性淋巴结病患者中选出12例淋巴结灌注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速升速降型病例,抗炎前后CT灌注功能成像纳入本研究,观察其灌注功能成像特点,分析淋巴结病变时间-密度曲线前后(time-density curve TDC)特点.设备应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已被公认为中晚期肝癌的首选微创治疗方法,单次治疗常无法取得满意效果,对其疗效的评估关系到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核医学、超声、CT增强、MRI增强功能有限,DSA为有创检查,CT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成像,对介入治疗后肿瘤活性的判定结果与DSA造影接近,并且通过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总肝灌注量、肝动脉灌注指数等灌注参数的测量,可以对肿瘤内各区域的血供进行定量分析.随着医学影像技术
目的:研究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患者的多体素磁共振频谱(MRS)变化特征.方法:对28例VCIND患者(VCIND组)及32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应用多体素磁共振频谱测定两组间双侧扣带回后部(PCG)、双侧枕叶白质区(OLWM)、双侧背侧丘脑(DT)及双侧额叶白质区(FLWM)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肌醇(MI)、胆碱(Cho)的绝对浓度及NAA/Cr、Ch
目的:分析脑转移瘤在MR上的影像特点,帮助临床治疗.方法:采用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及强化.结果:肺癌脑转移较多见,MRI在小病灶及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讨腮腺腺混合瘤与腮腺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两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75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腮腺混合瘤与42例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特征.68例患者术前均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大小,数目,形态,信号特点,强化特点,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数量)混合瘤多发单发,(数量)腺淋巴瘤可多发,(混合瘤及腺淋巴瘤病灶大小
本例实属罕见。骨肉瘤X片多为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可见放射日光样骨针,在颅骨肉瘤中比其它骨肉瘤少见;CT扫描为不规则混杂肿物,并有明显的新骨生成,有不均匀强化,由于颅骨很薄,故容易浸润脑和周围组织。本例蝶鞍区骨肉瘤影像学表现符合骨肉瘤特点,因发病部位少见,认识不足,容易误诊。主要与鞍区脑膜瘤鉴别。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鞍区附近脑膜瘤较常见,起自鞍结节及视神经交叉沟处,常压
粒细胞肉瘤(GS)是一种罕见的由未成熟髓系细胞在髓外浸润而形成的实体瘤。一般情况下可找到髓系白血病的诊断依据,称之为白血病性GS或继发性GS,但仍有少部分GS仅表现为局部孤立性肿块,找不到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病的证据,称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PGS),也称为孤立性GS或非白血病性GS。PGS最终亦可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文献报道GS多为个案或小样本病例,且表现多样。GS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