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与北京体育大学"三个转型"为研究背景与逻辑基点,对"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逻辑、学科转型意义、建设的瓶颈问题进行归纳,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科技转型思路。研究背景: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学科建设"三步走"战略,2017年颁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遴选42所双一流大学,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数量共计459个,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为体育类一流学科建设的唯一两所体育类院校。2018年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特色一流、内涵发展、改革驱动、高校主体"为基本原则,对一流学科构建进行了宏观的瞻望与把握。面对国家战略、国家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决策以及学校的调整改革,如何通过转型建设具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世界标准、世界规格"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已然成为一个亟待回应的现实问题。基于此,北京体育大学提出学科发展的"三个转型",即实现"夏季型项目"向"夏冬季项目"转型、"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技型"转型、"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型。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以传统经验向现代科技的转型为突破口思考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走向,创新学科发展思路,为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操作目标,进而促进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民族传统体育学""一流学科""学科转型"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等电子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此外,研读与分析"双一流"文件、国家相关政策文本,结合调研资料,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转型背景,如何在学科建设实践中融入国家的双一流政策做出全方位的思考与解读。研究结果:(1)"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逻辑。从学科功能看,一流学科建设则涵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平台建设等方面。从学术标准审视,一流学科包括一流的科研、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教学、一流的人才等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传承,从实践标准考量,则强调学科在国家、社会事业中的参与和贡献。无论从内容要素、学科功能、学术标准还是实践标准,它们都暗含了学科的知识结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双一流提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统领,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兼顾学科的本土性与国际性谋划我国教育的未来,是在依照学科内生性、传统性基础上对社会、时代需求等外生因素的适应与迎合。(2)科技转型意义。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自带乡土性与传统性,因此从学科研究方向、技术教育教学、传统项目开发到学科科研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传统性、经验性、保守性。新时期、新时代恰当合理的科技转型能够激发学科活力,催生新的学科方向,为学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科的存续提供持续动力。(3)双一流建设的瓶颈问题。学科知识结构的不均衡发展违背了学科的内生逻辑,学科方向与研究范式的模糊性、陈旧性不能满足国家社会的外生需求,传统型教学教法影响学科的育人实践。(4)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技转型思路:优化学科知识结构,以系统完备的知识体系搭建学科文化,具体表现为立足学科逻辑与需求逻辑创新学科方向,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群;强力联合相关学科,跨学科开展横向融合研究;不断提升学科的实践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表现为革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融合现代科技推进教科训一体化;建筑开源创新的学科高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学科的转型提供基地保障与制度保障,具体表现为构建一流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体系,促进学术成果的产出与转化;加强基地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协同的科研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