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元代"新安海宁医学"吴瑞所著《日用本草》,然吴瑞是否为新安医药学家,各家说法不一.笔者经研究认为,吴瑞具体生卒之年不详,其后代定居徽州行医,本人是否归里而又返徽,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原籍武昌而寄籍徽州,更传世于徽州而蔚然形成世家医学,这是不争的事实,故今既可将其归属湖北医家,又可归为新安医家,所撰《日用本草》为其新安后裔传而为用,视之为新安医籍并无不妥。《日用本草》8卷(1329),系从《
【机 构】
:
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 处】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新安海宁医学"吴瑞所著《日用本草》,然吴瑞是否为新安医药学家,各家说法不一.笔者经研究认为,吴瑞具体生卒之年不详,其后代定居徽州行医,本人是否归里而又返徽,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原籍武昌而寄籍徽州,更传世于徽州而蔚然形成世家医学,这是不争的事实,故今既可将其归属湖北医家,又可归为新安医家,所撰《日用本草》为其新安后裔传而为用,视之为新安医籍并无不妥。《日用本草》8卷(1329),系从《证类本草》及方书中摘取编成,每卷一类,依次为诸水类、五谷类、五畜类、诸禽类、虫鱼类、五果类、五菜类、五味类,诸水类和五味类的分类记载,在本草书中属首创。收食物药540种,山珍和水产品、海产品是其精彩部分。
其他文献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共200卷,成书于宋徽宗时期.该书卷帙浩繁,内容宏富,体例完备,突出的特点是按病证分门.但是该书引论较少注明出处,从而对人们认识宋代医学发展带来较多不便,因此很有必要对其医"论"之来源进行考证.因条件所限,本文仅对《圣济总录·伤寒门》征引医论的来源进行考证,考镜其学术思想渊源,辨章其在理论上的创新,以便较为全面地了解宋代医家对伤寒病的辨识.根据统计发现,在《圣济
"齐鲁"和"山东"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在今天看来,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大体相当,"齐鲁"已经成为"山东"的代称了.齐鲁之针灸可谓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将隋代以前有关针灸的医家简要梳理。并对长桑君、秦越人、淳于意、华佗、王叔和、葛洪、徐熙、徐秋夫、徐道度与徐叔响、徐文伯、徐嗣伯、徐雄、徐之才、崔彧等医家的生平、著作、医学成就等内容进
《串雅外编》为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所辑,是赵氏在收集民间走方医验方效法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累积的验方汇编而成.该书共分28门593条,大部分为外治法和外治方,书中收录了不少针法、灸法、穴位敷贴等针灸内容,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本文就该书的针灸内容作以探讨.《串雅外编》中收录的针法并不多,包括猢狲痨针法、挑刺法、刺血法等,这些针法均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传统针法相比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独具特色之处
《针灸大成》由明代医家杨继洲编纂而成,书中既有经典医著原文,又有撰者注解;既有理论阐释,又有临床实践,是明代以前针灸学的文献资料库,堪称中国古代一部针灸百科全书.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3次总结.本文整理了《针灸大成》中有关昆仑穴的文献记载,分析杨继洲对昆仑穴的腧穴认识和治疗规律.研究认为,《针灸大成》中昆仑穴的位置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针刺深度为“三分”或“五分”,艾灸壮数为“三壮
古代中医文献中,直接提及"四弯风"这一具体病名记载的文献非常少.清代《外科大成》中,第一次出现对"四弯风"这一名称的记载.通过这些记载和总结,得知四弯风具有反复发作、瘙痒、初发如风癣,搔破后有渗出,形如湿癣的基本特点。研究认为,本病以“痒不可忍,形如风癣,搔破成疮”为临床特征,病因病机以风、热、湿、虫相互作用而发病。治疗以祛风渗湿,杀虫止痒为主,内服外用兼施。总之,中医古文献对本病的记载为后世研究
岳含珍先学文后从军,最后悬壶济世,楗户著书,对其评价正如《续修博山县志》所赞:“以文学士而从事戎行,置身通显卒之,休沐林泉,复理故业,以终其天年,亦可谓人杰也哉。”《经穴解》全书不分卷次,以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为纲,除了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之外,分经脉总论和经穴主治两部分,部分经脉后附录奇穴。经脉总论以《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循行和《灵枢,经筋篇》经筋内容为主,论述经脉、经筋循行部位、所
笔者对针灸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晋唐时期,一扶法被用于针灸临床取穴。无论是葛洪还是孙思邈,虽强调运用一夫法,但并没说“一夫”应是三寸。将“一夫”法定为三寸是今天的教材和国家标准。历版《针灸学》教材皆将一夫方法基本统一为:“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四横指为一夫,合3寸,”。结合相关实验结果,笔者指出教材所授“一夫”测量法是不能完全代替骨度分寸法用于临床的
民国教育系统拒绝接纳中医的理由之一是中医不"科学",当时所谓的不科学主要是指知识系统杂乱,缺乏学科分化.因此后来各地兴办中医学校,就注意参考西医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计,从而也催生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医教材.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创办于1924年,是近代历时较长的中医学校之一。其主要的讲义编写时间集中在1920、30年代,种类非常丰富。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的教材,被称为“内容丰富精确,实为现代知书不
《黄帝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医学的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医药的发展基石.本文梳理目前国内外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透过英译本探讨《黄帝内经》在海内外的传播现状.通过对国内外《黄帝内经》英译本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区别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译者背景不同。国内外译本由于译者不同,对《黄帝内经》原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朱明是中医临床医生,罗希文是中医文献研究领域专家,吴氏父子既为中医师,
在中医古籍中,歌赋类著作广泛见于医经、诊法、本草、针灸、方书及临床各科医书中,其因押韵流畅、易于记诵的特点而对中医学的启蒙与普及起到过重要作用.文中谨对五种现存的宋代《伤寒论》歌赋类著作的著述体例与主要理论渊源进行梳理.主要涉及《伤寒括要》、《伤寒百证歌》、《类证伤寒活人书括》、《伤寒百问歌》、《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两宋是理学的兴起阶段,理学的一个目的是把儒家深奥的思想通俗化、可行化,使之成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