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均值聚类和Fisher判别分析的羌活种苗分级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do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羌活的根径、根长和根重为质量特征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和Fisher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羌活种苗质量分级方法,该方法在中药材种苗等级划分中首次引入种苗质量等级判别指数r作为种苗质量等级划分辅助指标,最后结合种苗生产实际,制定出羌活种苗的分级标准为:一级苗:根长≥16.2cm,根径≥2.16mm,或r≥7.6;二级苗:根长≥11.49cm,根径≥1.63mm,或r介于7.6~5.4之间;三级苗:根长≥5.63cm,根径≥1.28mm,或r≤5.4.该种苗质量等级划分方法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为羌活药材定量化研究和中药材专业化的生产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通过11组不同的药剂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试验发现,安泰生-妥冻-银法利、安泰生-银法利-银法利、3次施药均用二丙酮胺等组合的相对防效和产量较其他组合要好,相对防效分别达74.63%,71.98%,71.43%,比对照高34.32%,31.67%,31.12%;产量分别达25548.75,25396.95,24789.45kg/hm2,比对照16014.45kg/hm2高9534.3,9382.
2010~2012年从福建、云南、贵州和广西四省采集并分离纯化马铃薯致病疫霉,经交配型检测,其中云南92株(包括会泽大桥乡70株,谷律12株和团结乡10株),福建福州40株,青口79株,龙海42株,贵州安庆120株均为自育型菌株,即不需交配即能产生卵孢子.广西南宁55株中10株为自育型,其余为A1型.在检测的以上菌株中未发现A2型.以上结果说明马铃薯致病疫霉自育型菌株可能在我国南方大量出现.
从福建、广西、贵州、湖北、云南5个省份采集了380个菌株,并采用6对引物对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总的来说这些致病疫霉群体的遗传结构简单:在380份材料中一共只检测到1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含有2.8个等位基因,群体内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有3个私有等位基因被发现.来自不同省份的群体在基因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很大(P<0.0001).和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基因多
本研究选择几种农药和微肥配合进行试验,调查表明丽致与金纳海混配拌种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效果理想,对种薯出苗安全,薯块防效达到70.84%,小区增产明显达到33.33%,用药成本低,具有推广价值。
化学防控是马铃薯真菌病害主要的防控措施,但我国落后地区杀菌剂乱用现象突出,非卵菌杀菌剂对晚疫病菌是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了解不够.本研究选择了50%福美双、25%真高、50%扑海因、25g/L适乐时和70%甲基托布津等5种非卵菌专化性杀菌剂,利用菌落直径法和悬滴法研究了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杀菌剂中,广谱保护性杀菌剂福美双对晚疫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中浓度EC50为2.33~
通过对彩色马铃薯花色苷提取与测定条件研究表明,彩色马铃薯花色苷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为70%,提取温度为75℃,液料比1:10(g:mL);而pH示差法测时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5nm,最佳反应时间为90min.同时,HPLC法对不同马铃薯彩色马铃薯中花色苷组分与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色素种类与含量差异较大,但普遍含有矢车菊色素,其次是矮牵牛色素;就薯肉颜色类型言,红色薯肉块茎中主要舍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侵染强度对药用植物生物量三七皂苷成分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对三七种子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生长2年后,随机采集100株三七,分株测定菌根侵染强度、地下部生物量和皂苷含量.结果:随着丛枝菌根侵染强度的增加,三七地下部生物量、人参皂苷Rd和四种皂苷总含量均出现明显地先增加而后出现下降趋势.同时,随着丛枝菌根侵染强度的增加,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
高产是蒲公英育种的重要目标,蒲公英属植物种类丰富,种质资源类型多样,在详细调查蒲公英属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引种的方法获得高产蒲公英品系是快捷的育种手段。本研究利用气候与生态地理学相似理论,选择株型较大的药蒲公英作为引种材料,从新疆莎车引种到山西太谷,结果证明该物种由原产地新疆莎车株高20cm至引种地山西太谷增加到60cm,获得了高产的蒲公英材料。
目的:研究种源、产地及其交互作用对黄芩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为黄芩品种选育和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3个黄芩种源移栽在4个不同产地进行栽培对比试验,并利用HPLC对黄芩药材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种源和产地因素均对黄芩黄酮类成分含量存在影响,黄芩苷、汉黄芩苷和黄芩素均受产地和种源影响极显著(P<0.01),黄芩素受种源因素影响极显著(P<0
本研究将同一种源丹参种苗统一栽植于陕西境内由南向北纵穿3种典型气候区以及过渡带的22个试验区,采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检测丹参的有效成分,并测定生物量数据,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和陕西省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获取各试验区的主要气候因子,研究不同气候区丹参生物量、有效成分变化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所有试验区丹参样品检测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的限量标准,其中丹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