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念珠菌的分离鉴定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病原学和病理学角度对阜新某个体养鸡场12日龄仔鸡急性死亡的病因进行研究分析。病原学检查结果表明,从病死鸡的嗉囊刮取物做病原菌培养并分离,并利用培养的单个菌落制成涂片看到:该菌革兰氏染色阳性、酵母菌样的菌体和假菌丝,形状呈卵圆形,个体较大较清楚,酷似瓜子状。之后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检验、生化鉴定、药敏实验等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其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与鸡念珠菌相似,初步证实该病原菌为鸡念珠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仅对制霉菌素药物敏感,对一些抗细菌药物不敏感。以不同剂量菌液口服接种雏鸡进行动物回归实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具有强致病性。
其他文献
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引进4个有潜力性发展的甘蔗新品种(系)(云蔗03/258、云蔗99/91、云蔗03/194和云蔗03/103),在云南省新平县进行品比试验(云引3号为对照种).通过对其进行生长特征、种性表现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个甘蔗新品种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本研究采用自然脱叶性难易对比典型的4个甘蔗品种材料,利用气象色谱外标法测定不同时期甘蔗+2、+5、+10叶位叶鞘和叶痕乙烯释放量.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品种成熟期叶鞘、叶痕乙烯释放量与甘蔗脱叶率相关系数分别为r=0.88和r=0.89(p<0.05),具有显著相关性;易脱叶型甘蔗品种叶鞘、叶痕乙烯释放量极显著高于难脱叶型品种(p<0.01);相同甘蔗品种幼嫩部位叶鞘、叶痕乙烯释放量显著高于衰老部位(p
本文简述景东套种马铃薯的有利条件,对甘蔗套种马铃薯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进行探讨.指出甘蔗套种马铃薯生产技术示范推广,解决景东甘蔗单产较低、效益不高、蔗地用地养地不平衡等问题,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实现蔗粮双收,研究和应用甘蔗标准化生产技术、目一蔗立体种植模式是今后甘蔗发展和努力的方向,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科技进步的有效措施。
本研究采用巢式PCR检测方法,首次在云南保山蔗区的甘蔗上检测到检疫性病害SCWL植原体,证实SCWL植原体已传入云南.从检测阳性的样品中随机选取17个Nest-PCR产物进行测序与分析,17个序列完全一致(GenBank登录号KC662509),BLAST检索结果表明该序列是导致甘蔗白叶病植原体基因组16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其与GenBank中公布的SCWL植原体基因组相应区段序列高度同源
甘蔗叶部害虫是云南德宏蔗区甘蔗生产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损失大、防治难的特点,为改变现状,当地科研技术部门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大量的田间调查和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甘蔗叶部害虫综合防控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药剂处理对甘蔗田间害虫防效及对甘蔗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0%福戈水分散粒剂、30%度锐悬浮剂以及5%异丙特丁硫磷对甘蔗绵蚜虫、蓟马、螟害防效均优于其他药剂处理;经济性状中,株高、产量和糖分在40%福戈水分散粒剂、30%度锐悬浮剂以及5%异丙特丁硫磷处理条件下均优于其他药剂处理.生产上建议以上3中农药交替使用,并结合甘蔗下种和施肥培土一起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为评价崖城系列甘蔗亲本的遗传特点和组合的选配效果,采用澳大利亚家系试验法,借助R软件对41家系F1群体的株高、茎径、有效茎、蔗茎产量、锤度等5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变异、遗传方差及经济育种值(EBV)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蔗茎产量受父母本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所制约,茎径受母本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所制约,锤度受母本加性基因效应所制约,有效茎受非加性基因效应所制约.17个母本经济育种值
会议
为了筛选分解霉菌毒素效果显著的有益菌株,采用硅胶G板展开试验,对不同有益菌种的黄曲霉毒素发酵液分别进行了展开观察,结果发现,某芽孢杆菌株发酵液(毒素作1:2、1:4和1:8稀释)组在365nm紫外灯光下的荧光均已完全消失;乳酸菌株降解毒素1:2稀释组仍呈现荧光、1:4稀释组呈现弱荧光,1:8组稀释的荧光已消失;而某酵母菌株对三个稀释度的毒素均无降解作用,与对照组一样均呈现明显的荧光。该实验结果为采
本研究在体外是将饲用芽胞杆菌和大肠杆菌共培养检测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并用牛津杯法检测其抑菌效果.在体内将芽胞杆菌饲喂黄羽肉鸡,后检测其抗氧化力和肠道细菌数量来确定其对大肠杆菌的抵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共培养阶段24h后,芽胞杆菌会显著地降低大肠杆菌的数量,由对照组的109 CFU/mL降低到105CFU/mL,至48h后,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到103 CFU/mL,至72h后培养液中检测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