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6例患儿临床经过,总结无中毒史凝血功能障碍病人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6例缺乏鼠药中毒病史,以出血倾向入院,最终确诊为鼠药中毒患儿的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测定、血/尿毒物筛查结果 ,以及治疗经过等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1岁10月至10岁,其中2例为姐弟,间隔4天发病,1例在患儿入院后祖父母先后出现出血表现入住外院。均来自于农村,既往均无出血病史,无血友病家族史,无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川崎病等病史,无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史,无肝病史,无病前使用广谱抗生素史,否认误服鼠药史,否认家庭内外纠纷致可疑他人投毒史。临床表现:牙龈出血、血尿1例,鼻衄1例,牙龈出血、皮肤瘀斑1例,鼻衄、皮肤瘀斑2例,鼻衄、臀部注射后血肿1例。起病到入院时间为1天~10+天,查体除皮肤瘀斑、血肿,粘膜出血,贫血貌外,肝脾淋巴结无肿大。血红蛋白40g/L~93g/L,血小板计数306~537G/L,PT 62s~>200s,APTT66s~>200s,其中3例完成Ⅷ、Ⅸ因子活性检测,均为Ⅸ因子活性下降,为1.0%。所有患儿均送血标本、3例加送尿标本到外院检测,分别检测出溴鼠灵、溴敌隆、敌鼠钠三种鼠药,其中3例检测到溴鼠灵,血浓度分别为86、44、41ng/ml,第3例尿浓度2ng/ml,1例检测到敌鼠钠,血浓度3200ng/ml,尿浓度26ng/ml,1例检测到溴敌隆,血浓度89ng/ml,尿浓度3ng/ml,1例血中检测到2种鼠药,溴鼠灵397ng/ml,溴敌隆13ng/ml,均确诊为鼠药中毒。治疗:均给予持续使用维生素K1,重症患儿加用新鲜冰冻血浆、肾上腺皮质激素,中度以上失血性贫血患儿予红细胞输注,所有患儿出血控制,在复查PT、APTT接近正常值后出院,维生素K1维持治疗致APTT恢复正常4~8周,病情稳定。结论溴鼠灵、溴敌隆、敌鼠钠均为双香豆素类的衍生物,为高效低毒抗凝血杀鼠药,进入人体后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利用,因而影响凝血活酶及凝血酶原的合成,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使凝血时间延长,导致出血,临床出现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紫斑、咯血、便血、尿血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其中毒潜伏期长,通常在中毒后数日出现出血表现,所需治疗期长,溴鼠灵半衰期为56天,溴敌隆半衰期24天,三种鼠药具有脂溶性、蓄积性,消除不易,故维生素K1须持续使用。有明确中毒史的患者容易诊断,但在农村,常有毒物管理不善,留守儿童多,老人和儿童对毒物缺乏鉴别能力,中毒几率多,常追问不出中毒病史,6例病人经反复询问家属及患儿,均否认中毒病史,但都通过相应实验室检查得以确诊,故对于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PT、APTT同时延长的患儿,即便无中毒病史,需考虑到鼠药中毒可能,积极使用维生素K1等治疗同时,尽快进行血或尿标本毒物筛查,尽早明确诊断,以避免重复接触毒物,使用维生素K1维持治疗需足够疗程,避免病情反复。有关部门也需加强毒物管理,减少此类中毒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