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新进展

来源 :全国第二十五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19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炙甘草汤是治疗心律失常的经典方,对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显著,毒副作用不明显,常常成为首选。在应用炙甘草汤时,可以根据辨证及患者的症状进行加减,运用比较灵活。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心律失常的临床设计不严格,临床研究质量低;动物模型的心律失常在表现上与临床有一定差距。对于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及研究,使炙甘草汤更好的发挥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而在《金匮要略》原著中对气血同病存有诸多论述.故本文从辨气血同病证、调补气血法及主方两方面,概括总结《金匮要略》中的气血理论,以探索张仲景的相关学术思想的微妙之处.
“胃气为本”的思想贯穿《伤寒论》全书,胃气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之际,首创“探胃气法”,通过探求胃气虚实盛衰来判断预后转归,辅助临床诊断,弥补四诊不足.“探胃气法”分为饮食和药物探胃气,通过分析其在《伤寒论》中的运用,以期有助于对疾病发展及预后的判断和急危重症的处理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重点和难点,除肠道表现外还可发生多系统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肺部并发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有所发现.中医一直以来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而将其运用于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还处于探索阶段.《伤寒论》作为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的证治基础.而其特色的六经辨证体系一直以来是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重点.基于此运用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探索“肺与
《伤寒论》的精髓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辩证观,仲景谨熟阴阳,以平为期;六经辩证,知常达变.仲景察色按脉之间,阴阳变幻了了于胸,派方遣药处处精道.笔者是通过试分析《伤寒论》第20条与62条之机要,阐述仲景大道至简的阴阳观.
《伤寒论》是数千年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是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陈伯坛是近代岭南伤寒派医家中声望最著者.陈氏学术思想:上溯《内经》、《难经》,旁及诸家,于仲景之学尤为致力.主张用“以经解经”,方法研究仲景学说,读《伤寒》与《金匮》要合璧而观;强调阴阳理论,指出《伤寒论》实以阴阳二字为纲要,阐发三阴三阳、气化学说等,颇多独特见解,治疗以运用经方为显著特点,然亦不排斥经方与时方加减应用.其代表作《读过伤寒
《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一书是展现承淡安伤寒学术的代表著作,该书结合承氏自身临证经验,补充完善了仲景针灸治法,开创了针灸注释《伤寒论》之先河,继承并发展了《伤寒论》辨证施针的理念.本文依据《伤寒论类方》“以方类证”之法,依次归附承氏针灸治疗内容,并以桂枝类方为例,通过联系主证病机,结合脏腑经络,总结承氏类证的主要配穴规律,并探索针灸主方与类方之间的配穴加减原理,深入探究承淡安的针灸治法特色,
三泻心汤类方证虽以气机失常的痞证为主治,但病机各异,必须加以区别,抓住虚实夹杂,湿热并存的主要病机。半夏泻心汤偏于治疗胃气上逆的心下痞;生姜泻心汤适合于胃中水饮停蓄的心下痞;甘草泻心汤重在调中补虚,适于脾胃虚心下痞下利严重者。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胃气虚弱的程度不断加深,药物的组成和剂量也发生差异。医者临证辨八纲辨六经,更需辨方证,方证较之证型更为直接,具有定性、定量和实践检验性
桂枝甘草汤为仲景治疗心阳不足之名方,虽仅由桂枝、炙甘草两味药组成,但本方药味固定、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为后世治疗心阳不足的病证提供了立法组方依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桂枝甘草汤和七个桂枝甘草配合他药的方剂进行分析,以期探索仲景运用桂枝甘草组方的特点.
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仲景治疗胸痹的名方,其中瓜蒌开胸结,薤白宣心阳,白酒散痹通阳,引气血环绕周身,使前后之气贯通无碍,胸痹自除。因此临床辩证当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时,白酒一药不可少,可用现代米酒代替。
本文通过对黄连汤的源流发展、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作以回顾与评述,以期对拓展本方研究思路有所裨益.黄连汤方首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由黄连、干姜、人参、桂枝、半夏、大枣、甘草组成,具有清上温下,宣通上下阳气、降逆止痛之功,主治上热下寒证.此方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