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大学生心智化能力的质化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rts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用质化的方法对10名大学生的心智化能力进行探索,以初步了解该人群的心智化特点,进一步完善心智化的组成结构,探讨个体间心智化差异。为今后使用质化的方法进行心智化研究进行初步尝试。方法 本研究于2015年6月-2015年9月从某医学院校本科学生中招募10名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自愿参与本研究者作为访谈对象。经知情同意后按照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并录音,观察和记录受访者的非言语资料。访谈为一对一形式,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约为30至50分钟。访谈后,研究者一将录音和观察材料整理成文本作为原始记录。由研究者二对访谈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检核,作为文本的效度依据。对访谈记录中与研究相关的部分进行反复分析、编码、改写、提取主题并总结概念,将处理得到的内容进行自下而上的归类和合并。最后,将结果按照类别进行讨论。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目的 自我怜悯水平的高低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非临床人群样本的大量研究证实,自我怜悯与个体情绪健康和情绪智力存在关联。临床人群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较健康对照者自我怜悯水平减低,并且自我怜悯与抑郁症状存在关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与自我怜悯水平存在关联,但尚缺乏对照性研究。快感缺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重要疾病表现,但其与患者自我怜悯水平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调查精神分裂
会议
目的 双相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疾病,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社会功能,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性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统一,指个体为了适应客观世界而进行的自我调节,自我和谐与心理病理学及心理治疗关系密切。故而,心理疾病康复治疗中,应重视自我和谐的评估及干预。本研究了解双相障碍恢复期患者自我和谐与应对
目的 综合评估自杀未遂者,利用评估结果预测其未来再次自杀风险程度。方法 采用众多涉及自杀风险的评定量表或调查条目对115例自杀未遂者及与其性别、年龄匹配的无自杀行为者进行调查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定量表或调查条目作为再自杀风险评估项目,其比值比(OR值)作为该项目影响权重并作为单项得分。累计自杀未遂者各项评估项目得分,分高、中、低三组后,随访6年,了解每组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情况以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