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比较厦门同安湾两片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即凤林和翔安)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并了解小型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境高有机质含量和富营养环境的响应机制,2006年4月、7月、10月和20
【出 处】
:
2015海峡两岸海洋生物多样性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比较厦门同安湾两片人工种植红树林区(即凤林和翔安)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并了解小型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境高有机质含量和富营养环境的响应机制,2006年4月、7月、10月和2007年1月月底共四个季度,分别在同安湾红树林区的5个站位(即FL1,FL2,FL3,XA-A和XA-C取样站)开展了小型底栖动物的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R值(即N/C,线虫与桡足类数量之比)和底质中的有机质均在凤林红树林区较高。在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方面,凤林红树林区春季、夏季和秋季均低于翔安,仅有冬季的丰度高于翔安。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线虫密度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显著地受取样站、季节以及[取样站×季节]的影响。综合所有研究结果表明,翔安红树林区中等程度的有机物对小型底栖动物特别是线虫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小型底栖动物的分布还会受到底质中含砂量的影响,较高的桡足类和较低的R值往往指示更好的环境质量。
其他文献
本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的单镜头反光板光学取景器数码相机或微型单镜头数码相机作为图像成像单元,通过转接环及摄影皮腔连接显微镜头,采用自动步进云台对大中型浮游生物在连续
本文通过2001~2006现场测定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即福建近海带鱼、白姑鱼、二长棘鲷、短尾大眼调、条尾绯鲤、大头狗母、长蛇鲻、多齿蛇鲻、花斑蛇鲻、多鳞鱚、银鲳、黄鲫
颗石藻(coccolithophore)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在重建古海洋气候、环境和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是颗石藻最为典型的代表
轮虫是体型较小的一类后生假体腔动物,它们形态多样,栖息环境多样,广泛分布于各种水生生境,也是河口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关于河口浮游动物的研究主要是对大中型浮
2012年夏季采用浮游动物分层采集器(Multi-net,网口0.25 m2,网孔335μm)在南海中部深水区St.A站垂直采集浮游动物样品,通过镜检分析鉴定,共记录浮游桡足类181种(含3sp.)及大
日本海马(Hippocampus mohnikei)是一种北太平洋西岸的小型硬骨鱼类,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基于走访调查和探索性捕捞,本研究发现莱州湾湾区是目前日本海马资源量最为丰富
夜光藻是一种重要的赤潮形成藻,其形成的赤潮在全球大部分沿岸海域均有报道.夜光藻不产毒素,但形成赤潮时其会粘附于鱼鳃上或者消耗氧气导致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死亡,再者,其
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SRs)是生物体中极其重要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包括八个不同的家族.本文主要基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全基因组信息,通过基因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物种间进化关系、进化历史以及生态系统等各种层面的多样性.传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的只是物种层面的多样性,它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