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电影的研究

来源 :新中国电影六十年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ianzhu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电影研究似乎成为了西方国家和美国大学和学术界的热门课题:究其原因则有两点: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成就是巨大的和有目共睹的;另外,是近年来,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使得中国电影艺术飞速发展,而更加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 本文对目前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电影的研究进行了介绍;一方面使得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中国电影在西方学者的眼目中是什么样子的,换言之,西方学者是如何看待和批评当代中国电影的;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文化差异,以及学术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西方学者所作出的批评会同国内中国学者的批评有着较大的差异。我认为,在学术领域中,继续我们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
其他文献
2006年12月2日,南开大学西南村叶嘉莹公寓内,两个醉心于古典文化传播的女性——叶嘉莹、于丹,经由中华书局穿针引线,遂得一次难得的对话。她们谈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她们谈对人
随着近代医学科学的发展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微量元素在人体生命中的作用和微量元素的缺少与某些疾病之间的关系。尤其老年人 ,由于年龄的增长 ,体内的微量元素逐渐降低 ,从而
经过近二、三十几年的广泛实践,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影视制作技术正在逐渐地改变着电影的制作、电影的观念以及电影的艺术形态。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事实上数字技术
本文对电视电影的艺术特征和社会记录功能进行了分析。电影艺术有着其他门类艺术不可比拟的社会记录功能,中国电影对此功能的运用尤为突出。随着电视剧和电视电影的出现和发展
本文对《红高粱》和第五代电影创作动因进行了分析。经过20年岁月沉淀,我们发现《红高粱》和第五代电影其实是远离宏大叙事动机,无涉意识形态自觉的“私人化电影写作”,是地道的
本文分析了英模传记片“苦情”叙事模式形成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指出“苦情”叙事模式在当下传播语境中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苦情”主体的转移。并进一步分析“苦情”主体转移的
“主旋律”并非政治标语口号的同义词。本文通过解读建国初期一批国产片精品的卖座诀窍,探析了“弘扬主旋律”与“坚持多样化”的辨证关系。
在传统国人眼里,茅于轼实在太不安分,他半路出家搞经济,还连出多本经济学著作;他每年都要扔出点儿火药味儿颇浓的猛料,因此屡屡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他一直都在帮助弱势群体说
本文对新中国电影剧作进行了回顾。新中国电影60年走过了曲折艰难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电影剧作积累了众多成功经验:革命历史题材是新中国电影的主脉;农村题材以乡土情怀探
为了模拟导演与投资人谈判,本文构造了完全导演模型,也就是制片人、导演、编剧和明星的职能统一,在完全导演条件下,导演研究成为电影研究的逻辑起点。完全导演可分解成为导演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