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镁粉上原位合成碳纳米相的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学部第七届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ega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次研究了以镁粉作为催化剂载体,采用化学气相沉积( CVD)法催化生长碳纳米相的可能性.首先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三元胶体[Ni(OH)2/Y(OH)3/Mg],然后在氩气中煅烧、氢气中还原得到新型催化剂Ni/Y/Mg.XRD分析表明催化剂的相结构随着反应温度(450~600℃)的不同而改变,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碳纳米结构.在低温下(450℃)形成Ni的单体相,Ni催化形成碳纳米管.Y掺杂于Ni中延迟了Ni与镁的反应温度,从而保证了Ni单质的形成.500℃时,Ni开始与Mg反应形成Mg2Ni,促进了碳纳米球和无定型碳的形成.当反应温度升到600℃时,Mg、Ni反应完全,产生了Mg2 Ni和Mg6 Ni两种化合物,形成花瓣状结构.
其他文献
采用横流CO2激光器,对镁合金进行熔凝处理,采用三因子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计算方法进行试验,优化其工艺参数,讨论了各工艺参数对熔凝区尺寸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熔凝区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熔凝区晶粒得到细化,镁合金表面的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尝试用偏氟乙烯(PVDF)直接引发的三种典型水溶性单体2-(二甲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DMAEMA)、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OEGMA)、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HE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在室温下对PVDF微孔膜表面的接枝改性,并用FTIR、XPS和SEM对膜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室温下水介质中的ATRP,在PVDF膜表面成功接枝了PDMAEMA、POEGMA和PHEM
2004年一种具有理想二维结构和奇特电子性质的碳的同素异形体一单层石墨烯(graphene)被成功制备[1],其具有优异的电学、力学、化学、光学、热学性质[2],不断在材料领域引发研究热潮.单独的石墨烯具有在宏观状态下的不可操作性,制备基于石墨烯的宏观材料便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之一.这种宏观材料由石墨烯构筑而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石墨烯的独特性质,而且具有在宏观状态下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其大规模的应
研究了不同退火工艺对Fe-0.3%Si电工钢微观组织的影响,并用EBSD检测了试验钢的微观取向.结果表明,开始再结晶时间从700℃的10s提前到760℃的4s;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再结晶率由700℃10s的5%提高到740℃10s的22.5%,平均晶粒尺寸由700℃10s的1.97μm增大到740℃ 10s的3.08μm;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再结晶率由740℃ 10s的22.5%提高到740℃ 36
本文首先将二水硫酸钙粉料在200℃空气氛围中煅烧1h,制得β-半水硫酸钙(β-CSH);然后研究了生物相容性固化促凝剂和保压压力对提高β-CSH结晶、力学等性能的影响,并模拟了最佳条件下&CSH体外注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促凝剂和一定压力下保压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结晶和力学性能,以1wt%甘油水溶液为固化促凝剂并于2MPa下保压1min,所得性能最佳;此条件下材料的可注射时间较为合适(3~12min)
在电流或电场的作用下,材料的光学性质发生可逆变色的现象称为电致变色现象( electrochromism).电致变色材料有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两大类,有机材料又可分为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高分子,聚合物高分子因具有鲜艳的颜色变化而被用于电致变色显示器的研究.本论文以苯胺单体为原料,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以玻璃为衬底的FTO导电薄膜(方块电阻:~20Ω/□)上合成聚苯胺电致变色薄膜,研究了合成聚苯胺薄膜的最佳
本文采用二维和三维元胞自动机(CA)模型模拟了铸造镁合金凝固过程枝晶形貌演化.为反映镁合金枝晶形貌的特征,在二维模型中,采用四边形正交网格求解溶质扩散方程,采用正六边形网格进行元胞自动机方法的计算;在三维模型中,采用正六面体网格计算溶质扩散方程,采用基于密排六方空间点阵描述的空间网格进行元胞自动机方法计算.模型中,枝晶尖端生长动力学由界面平衡溶质浓度和求解扩散方程得出的界面实际溶质浓度的差值得到.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测试了9%Ni钢的高温力学特性-温度曲线,测试温度从650℃到1300℃,得出了9%Ni钢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变应力曲线、强度曲线和热塑性曲线,观察了不同温度下试样的断口形貌和断口附近区域的金相组织.实验结果表明:在950~1300℃范围内发生动态再结晶,9%Ni钢的断面收缩率均大于75%,具有良好的塑性;脆性温度范围为650℃到900℃,为防止铸坯裂纹,建议铸
单晶硅经电子辐照后,由于大量的辐照缺陷充当多数载流子的陷阱,使得电阻率增加,少子寿命下降.在随后的退火过程中,当退火温度不断升高,这些缺陷阱不断消失,晶体的导电能力也就不断恢复.实验表明750℃退火,少子寿命值出现一个低谷,此时电阻率也明显低于真实值,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辐照样品电阻率不断下降,辐照剂量越高电阻率下降幅度越大,研究发现该温度下电阻率的下降与辐照相关联,是由辐照在硅中引入了施主态的缺
以微晶纤维素和氨基硅油为原料合成了交联硅烷纤维素.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A)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该硅烷纤维素的结构、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经化学键合聚硅氧烷后,可以提高聚合物的耐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