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工放射性废物预处理技术之137Cs的去除

来源 :第三届能源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r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军工核燃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废物,为了保障环境安全,美国能源部(U.S.Department of Energy,DOE)负责对这些废物进行回收、固化和处置.这些军工放射性废物大多贮存在华盛顿州的Hanford场区和南加利福尼亚的Savannah河场区的地下储罐中,DOE将其划分为高放废物(HLW)和低放废物(LAW)两类.其中,HLW在两个场区内经过预处理后将以硼硅酸盐玻璃的形式进行固化以便后续的地质处置,而LAW经预处理为适于就地处置的废物形式进行固化.因此,军工放射性废物的预处理技术对于放射性废物大规模处理处置场区(Hanford和Savannah河)的设计和建造十分重要,DOE通过50多年的研究发现,预处理技术的关键在于固液分离、主要核素分离(137Cs、90Sr及超铀元素)和大量非放核素的洗脱和浸出去除.选择一种预处理技术需综合考虑科学和经济的因素,且须提前数年做好相关准备.本文以137Cs去除为例,重点介绍了DOE在Hanford和Savannah河场区开发和使用的包括沉淀法、选择性溶解法、结晶法、离子交换法(有无树脂再生)和溶剂萃取在内的预处理技术,通过分析其优劣,得出今后预处理技术的研发方向为:绿色、高效、二次废物量低、能耗低、药剂使用量小、工艺稳定及安全可靠,以期将放射性污染和辐射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通过这篇综述,希望能让我国广大核废处理处置技术工作者借鉴美国同行的经验,开启解决我国核废疑难问题的思路,为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核废处理处置技术提供有益的帮助.
其他文献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燃料元件生产线于2013年3月16日在内蒙古包头市,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开工建设,项目预计2015年11月正式投入生产.该项目是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目的是保障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燃料元件供应.生产线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万个球形燃料元件,以丰度为5%以上的UF6为生产原料.生产线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气
截至2014年底,国内唯一一条CANDU6型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已连续稳定运行12年,关键、重要设备均存在生产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重复性操作劳动强度大,人因失误造成质量缺陷等问题,难以适应现阶段工业生产线高效率、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为此,针对CANDU-6型核燃料生产线中棒束组装生产线上端塞焊接、焊后元件去焊瘤、元件称重、测长及涡流检测环节所面临的自动化程度低、重复性操作劳动强度大、焊
本文开展了CANDU-6核燃料制造过程中的芯块自动装管技术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自动装管方案设计、自动装管机构机械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调试及自动装管参数优化等.从现有的设备结构、工艺技术条件、生产效率等方面考虑,选择气缸自动装管.因原有空间比较狭窄,最终选择了气缸前端悬挂、后端支撑的安装方式.为了保证装管压力可控,设计了测力装置和推料手指,该测力装置能够将装管过程中的压力实时显示出来,并反馈到PL
以新设计跨间搅混格架为研究对象,利用显示动力学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MSMG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对动态屈曲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冲击板以不同初速度冲击MSMG从初始状态直至发生屈曲的过程中最大位移与初速度变化曲线,提出了一种格架动态屈曲判定的方法,在对该方法合理性进行说明基础上确定了MSMG动态屈曲的临界载荷,给出了格架临界屈曲时位移云图和等效应力云图,并对格架屈曲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其结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与管板之间的强度连接主要通过液压胀来实现,胀接接头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蒸汽发生器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本文从理论计算、数值分析以及试验等三方面对CAP1400蒸汽发生器液压胀管胀接接头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试验获取了传热管材料690合金的环向真应力-应变曲线以及管板材料的拉伸性能曲线,通过对比分析论证,确定了合适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然后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分析确定了CAP1400蒸
介绍了国内外核设施退役市场的前景,阐明了智能工程机器人在核设施退役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介绍了核领域智能机器人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智能工程机器人技术在核设施退役中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国内工程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向.
论述了钱家店CO2+O2地浸采铀矿山建设环境友好型铀矿山过程中应用的工艺技术及应用情况,其中关键技术包括CO2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地下水无污染循环技术、溶浸范围的控制技术和工艺废水的减量化技术(沉淀母液的循环利用技术、转型废水的反渗透减容技术).通过工业性试验和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吨金属减排CO2约17 t,表面放射性污染及氡及其子体浓度符合国家标准,使CO2+O2原地浸出采铀工艺真正成为了
有效快速的核事故早期应急决策,是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后最后一道必要的屏障,因此决策的快速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先构造效用函数,求出决策者的乐观系数,将决策判断矩阵中的区间值与模糊值精确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个体与群体的决策模型,以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同时根据排序结果,构造群体与个体之间一致性判断矩阵,并根据判断矩阵进行交互与修改,使专家内部快速达成一致;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以国内拟采用CAP1000核电技术的某内陆核电厂址为例,采用一维简化解析解和二维数值模拟两种不同方法对事故工况下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进行计算分析评价,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不被吸附滞留的长寿命核素,其迁移速度与地下水实际流速相同,由于地下水实际流速较小,只有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产生明显的迁移距离;(2)对于被吸附滞留的核素,迁移速度非常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核素滞留在初始
在我国沿海核电项目重启与核电"走出去"国家战略实施的当下,核能公众接受性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实施与核能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2000多份问卷,利用基本数理统计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我国核能公众接受性的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文章的最后,利用心理学四大基本理论对核事故引发的公众核恐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阐述了核恐慌的深层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