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应用细菌16srRNA基因作为靶序列的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研究和分析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2)研究和分析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3)研究和分析支气管肺炎患儿住院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的变化;4)研究和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住院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的变化;5)研究和比较正常足月儿早产儿住院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的变化;6)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临床细菌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胃肠屏障功能和粘膜免疫等方面的关系及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方法:收集正常儿童、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足月儿和早产儿住院治疗不同时间的粪便标本,并提取粪便标本目标细菌DNA,用分光光度仪测量和比较正常儿童(对照组)和不同疾病患儿(疾病组)粪便标本细菌DNA-A260值;用细菌的16SrRNA/D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引物,常规PCR完成细菌的定性,荧光定量PCR完成细菌的定量。
结果:1)正常儿童粪便细菌DNA-A260值即肠道细菌总量比AU、支气管肺炎和HSP患儿高,足月儿比早产儿高;治疗患儿在治疗早期细菌的DNA-A260值减低明显,治疗后期有逐渐回升的趋势,说明疾病状态和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会发生紊乱。2)正常儿童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量比轮状病毒肠炎、ALL、支气管肺炎和HSP患儿高,足月儿比早产儿高;住院患儿治疗期间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变化;新生儿早期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和检出率随日龄变化而呈增多趋势,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是动态变化的,早产儿落后于足月儿。3)本研究利用细菌16SrRNA基因作为靶序列自行设计三种肠道细菌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种肠道细菌体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实用性特点。
结论:1)正常儿童粪便细菌DNA-A260值比ALL、支气管肺炎患儿和HSP患儿高,足月儿比早产儿高。治疗惠儿在治疗早期细菌的DNA-A260值减低明显,治疗后期有逐渐恢复至正常的趋势。2)正常儿童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量比轮状病毒肠炎患儿、ALL患儿、支气管肺炎患儿和HSP患儿高,足月儿比早产儿高。新生儿早期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和检出率随日龄变化而呈增多趋势。患儿住院治疗期间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量有明显的变化。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是动态变化的,早产儿落后于足月儿。3)本研究利用细菌16SrRNA基因作为靶序列自行设计三种肠道细菌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种肠道细菌体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实用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