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1+2两期岩溶叠加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1+2碳酸盐岩的岩溶作用类型、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结果 表明,研究区先后经历了准同生成岩期岩溶和早成岩期岩溶作用,且均具有相控的特征。马五1+2沉积期主要发育一套含石膏结核泥晶云岩与颗粒云岩互层沉积,构成多旋回的颗粒滩-膏云坪向上变浅序列。膏云坪发生准同生期暴露,此时沉积物为弱固结-半固结状,遭受准同生成岩期岩溶,大面积区域性或以点状暴露的含石膏结核泥晶云岩作为低渗层以石膏的溶蚀形成膏模孔为特征,而颗粒岩作为高渗层以发育花斑状溶蚀、小型溶洞混合充填塑性角砾与离解的碳酸盐砂为特征,而在暴露体的边缘区域,局部可见淡水与海水混合带的典型溶蚀特征,还可见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和粒内溶孔。马六末期,马五1+2碳酸盐岩在经历浅埋藏后抬升、暴露,此时沉积物已固结成岩,受到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含膏模孔泥晶云岩依然作为低渗层改造有限,这也成为其孔隙得以保存的关键,而颗粒岩与先期溶洞段作为高渗层,早期以发育较大型溶洞并混合充填角砾与碳酸盐砂为特征,中晚期则以被大量地表风化产物及灰黑色、灰绿色泥质混合充填的溶沟、溶缝以及溶洞角砾叠加改造为特征,储集性能遭到破坏。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岩溶十分发育,并非岩溶盆地区,且准同生成岩期岩溶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但由于含膏模孔泥晶云岩发育频率相对较低,加之岩溶优势改造相颗粒岩相对发育,早成岩期岩溶的改造结果导致高渗层反而更易被后期泥质以及埋藏期过饱和流体充注,从而造成泥质、方解石等的大量充填,这是研究区储层较盆地中部逊色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上石炭统黄龙组已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力产层。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四川盆地石炭系产层,众多的科技工作者发表了大量的成功的勘探成果、钻探失败的案例、技术试验,以及规律总结。本文在文献、数据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川东石炭系天然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并尝试对资源分布进行了初步预测。论文指出,四川盆地喜山运动之前的构造运动都以升降运动为主,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和储层的发育。印支运动,印支运动以后在四川盆地形成的巨厚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层位多、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龙王庙组进入了一个新的勘探阶段。本文以高石6井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研究对象,以高石6并岩心、薄片、钻录测井资料、分析化验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相关文献为基础,分析了高石6井的沉积相纵向演化与储层纵向分布,深化了高石6井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沉积相及与储层关系的研究。综合钻录测井、岩心、薄片等资
会议
会议
会议
碳酸盐岩结核对沉积物的沉积成岩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通过野外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与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渭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油页岩中碳酸盐岩结核特征及成因机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渭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碳酸盐岩结核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多呈圆锥状、椭圆状及扁平状。总体上看,长7油层组碳酸盐岩结核按岩性分为灰岩和白云岩两种类型,其中灰岩类结核的矿物
结核对沉积物的沉积埋藏及成岩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探讨鄂尔多斯南部渭北地区长7油层组油页岩中碳酸盐岩结核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可以有效获悉该区沉积埋藏及成岩环境条件。通过野外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及地化分析手段对该地区油页岩中的碳酸盐岩结核进行研究,认为该区的碳酸盐结核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其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多呈圆锥状、椭圆状及扁平状。长7段油页岩中广泛发育的碳酸盐岩结核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国内外著名的岩溶型储层,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盆地中部地区。本文基于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研究盆地东北部马五1+2段的储层特征及成因。结果 表明,研究区马五1+2亚段具有多样性的储集岩类和储集空间类型,前者包括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颗粒云岩、残余砂屑粉晶白云岩、砂糖状中—粗晶白云岩、微生物碳酸盐岩和溶洞充填砂质角砾云岩;相应的储集空间有膏模孔、渗流物间微孔、粒间(溶)孔、粒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