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MGMT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征间的关系,初步分析MGMT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叶酸代谢酶基因MTHFR C677T多态间的联系。[方法]以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江苏省扬中市为研究现场,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间新发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要求年龄>30岁,在扬中居住至少5年,并愿意参加调查者。收集手术患者癌中心组织和边缘正常组织标本各
【机 构】
:
江苏省扬中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212200 江苏省扬中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212200 复旦大学公共卫
【出 处】
:
中国第二届国际食管癌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食管癌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MGMT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征间的关系,初步分析MGMT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叶酸代谢酶基因MTHFR C677T多态间的联系。
[方法]以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江苏省扬中市为研究现场,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间新发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要求年龄>30岁,在扬中居住至少5年,并愿意参加调查者。收集手术患者癌中心组织和边缘正常组织标本各二块及10例正常健康成人食管粘膜标本,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癌组织、边缘组织和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叶酸代谢酶基因MTHFR C677T多态采用PCR-RFLP法。
[结论]MGMT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探讨DNA异常甲基化的分布规律有望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对际食管癌协作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恶性肿瘤TNM分期标准仅根据疾病的解剖范围按程度、逻辑理论性分组进行TNM分期,并不能充分反映食管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并且其它非TNM因素如肿瘤类型、细胞分化程度等也未被考虑在内,需要再版并纠正。
目的:准确勾画肉眼肿瘤靶区(gross target volume, GTV)是现代放疗技术中的关键步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病理验证的方法,评估功能影像FDG PET/CT和解剖影像(CT、钡餐和内镜)在食管癌的GTV勾画中的准确性。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39例接受经胸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病人入组。所有的病人术前均接受钡餐、食管镜和PET/CT检查。由3位不同的研究者分别对CT、P
[目的]探讨改良式和传统式两种三切口术式在食管癌中上段癌切除和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998年2月至2003年1月行三切口中上段食管癌切除共200例。其中更换体位的三切口,作食管癌切除加淋巴清扫,并保留纵膈胸膜或应用后胸壁形成的胸膜瓣来重建纵膈床,胃通过纵膈床作颈部吻合100例(A组);不更换体位的传统的三切口手术,胃也通过破损的原食管床作颈部吻合100例(B组)。[结论]改良式三切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dose-volumetric parameters for association with risk of the acute radiation pneumonitis and late radiation lung injury in patients after three-d
背景:复发和转移在食管癌术后较为常见,以术后2年内高发。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工具比如CT、核磁共振等手段往往诊断价值有限,本研究旨在评价FDG PET/CT对食管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37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行PET/CT检查以确定有无复发及转移,根据细胞学、病理诊断或随访结果确定PET/CT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错误。结论:PDG PET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F- fluorodeoxyglucose PET/CT on detec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Methods 37 post-operative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方向与各种病理学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l49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论:食管癌垂直转移率远大于横向转移,食管旁淋巴结不能作为食管癌的前哨淋巴结对待,胸中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加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胸上段食管癌应行纵隔和下颈淋巴结清扫术;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重点在胸腹部,下颈部清扫可酌情施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在食管癌组织与正常食管组织的分布差异,进一步研究TIDC与食管癌患者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1例原发食管癌组织、17例正常食管组织TIDC值。结果:食管癌组织TIDC值显著低于正常食管组织,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TIDC值与临床分期、淋巴转移情况密切相关,而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病变部位、
目的:为切实做好食管癌早诊早治普查工作,降低我县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开展大面积人群普查探索出一条科学的普查工作方法。方法:在多年普查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确定了食管癌普查工作流程。并经过现场实施,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结果:调查了我县在2007年1月-5月份完成的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普查的1214例对象。通过不断改进流程及方案,提高了我县的人群普查率、核对率,杜绝冒名顶替的发生。对普查人群随访和死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 CL)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的表达与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食管鳞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CL和u-PA的表达。结论:CL和u-PA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