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报》视境中的工农兵话语--《亦报》研究之一

来源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underw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亦报》秉承上海小报传统,忠于事实,长于细碎琐屑、街巷里弄的日常生活报道,为后世读者复现上海解放初期的历史场景。活跃在《亦报》里的智力劳动者在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胶柱鼓瑟、互为表里的复杂关系面前,一切合理、正常的感性生命欲望、审美需求,都遭到极度的压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政治功利、社会实用的现实需要,以神采飞扬的文字,阐述可能在思想、情感上引起丰富的联想、强烈的震颤。
其他文献
  文章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底层叙事的表现形态进行一番相对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指出,部分底层叙事小说所表现出的某些思想观念的偏狭性特征,是因为从根本上说文学创作正是明
  80后文学凸显了文学的“代际差异”,通过携手互联网,拉动了文学变革,彻底完成了“去意识形态化”的文学过程,并以青春文学与网络写作两种形式蓬勃生长,形成了与主流文坛的某种
  本文选了和少男少女有关的十几篇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同时为了便于分析并把这些作品的题材进行了以下四种分类:“以‘文革’为观察视点的作品”、“以家庭为观察视点的作品”
近年来,三江县程村乡泗里村显塘屯许多农户种植百合富起来。栽培得好的亩产可达1000公斤以上,产值上万元。其栽培管理方法如下:一、百合是一种耐旱怕涝的经济作物,应选择排
  许多作家开始意识到,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想象世界的方式,既不是要对现实政治作出直接承诺,也不是承担社会“立法”或直接“干预生活”的职能,而是正视符号(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与
  由于对家族小说概念理解的不同,客观上形成了对同一研究对象认识上的差异,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将家族小说泛化的现象,误把某些新历史小说、先锋小说的家族叙事作品、女性自传体
  鉴于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形态、研究的特殊背景和尴尬处境,在进入问题本体之前,有必要对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的“缺席”和“在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简要
初具规模的本土专卖店在谋求做大做强,根据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店铺的实际情况分析,本土加盟连锁模式很可能成为时代的产物,只能昙花一现,本土专卖店缺乏做大做强的要素,与国际
  新中国文学有一个意识形态不断淡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世俗化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文学主人公由英雄、神灵逐渐还原为人的过程。文章对在这个过程中,阶级意识、英雄意识、政治意
  中国当代文学近70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延安文学体制从确立到逐步被解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42年到70年代后期,这是延安文学体制主流化时期;70年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