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来源 :中国水利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二分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step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梳理了赤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赤水河干流以及支流大同河、习水河的上中游水质稳定在Ⅰ~Ⅱ类,习水河下游水质为Ⅲ类,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赤水河、茅台和赤水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超过98%;流域共有鱼类134种,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0种。流域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包括支流水污染风险增大、鱼类资源量下降、支流生态流量泄放不足、流域保护与发展协调难度大等,提出强化流域水环境保护、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强化支流生态流量管理以及建立流域生态补偿体制机制等对策措施,以期为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为探究柳属植物高温胁迫下的耐热性,以山生柳、乌柳、金丝柳、旱柳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胁迫,测定4个柳属植物叶片的生理指标变化,利用隶属函数法和相关性分析对青海4个常见柳属植物进行了耐热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处理下4个柳属植物耐热性的排序:旱柳>金丝柳>乌柳>山生柳。本研究为青海地区柳属植物的引种栽培、园林绿化等提供理论参考。
在现代社会体系中,博物馆肩负着文化保护和文化输出的重任,是我国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全国每一个区域都会设置博物馆,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博物馆直接肩负着地域文化传承的重任。在全新市场经济模式下,单一进行地域文化的保护并不能确保文化的长久,只有积极投入到市场竞争中,让地域文化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确保自身的价值。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以当代博物馆地域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应用为方向进行了探讨,也希望能
基于蛋白质组学自下而上研究策略,采用纳升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法(Nano-UHPLC-Q/Exactive-HR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筛选、鉴定大西洋鲑中生物标志性肽段和过敏原β-小清蛋白特异性肽段,并提出了UHPLC-MS/MS测定其含量的方法。称取5 g处理好的样品,加入10 mL正己烷除脂,离心,于沉淀中加入5 mL磷酸盐缓冲溶液
<正>化学时一门基础性的知识学科,它是与化学实验息息相关,联系甚为紧密,二者缺一不可。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帮助教学进行更好的知识教学,更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化学教育自改革创新以来,一直受到学校教师的关注和重视,甚至慢慢提升了对其教学的要求。从过去重视化学教师的发展转变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素质教育背景下,
期刊
随着发展低碳清洁氢能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制氢技术路线均立足本地氢源潜力和未来氢能产业需求,呈现低碳氢、清洁氢到可再生氢的递次发展趋势,并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进行项目示范和产业布局。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电解制氢设备评价体系的国内外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广东省博物馆是广东省国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的试点单位之一。自2010年新址正式开放后,广东省博物馆成立了专门的开发经营部,负责文创的开发、推广、销售工作。广东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种类目前涵盖6个大类,包括创意文具、品质日用、精美饰品、服饰包袋、珍藏书籍和限定礼品,其中又细分为数个具体的产品类型,累计推出了1000多款文创产品,
紧跟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为了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探究飞行原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环节,逐步开展课程的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思路策划、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实施和教学设计评价五个方面内容的研究。基于融合式教学设计思想,采用"任务驱动+情景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前、课堂和课后三段式教学实施策略,以及多维度的教学设计评价,形成信
水稻耐热性一直是我国水稻育种工作的重点研究领域,高温导致水稻大幅度减产已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加快培育具有耐高温特性的高产水稻品种迫在眉睫.通过对125个水稻亲本和品种材料开展耐高温试验,研究了高温胁迫条件下水稻结实率的变化特征,构建了“长江上游自然高温与人工模拟高温鉴定相结合、高温结实率稳定性与高温绝对结实率相结合”的开花期耐热性评价方法,将耐热性分为1,3,5,7,9级共5个级别,分
探索出一套适合于围垦工程施工的土方施工设备及工艺,解决了水利围垦项目中土方施工中长期存在的土方施工问题。该套施工设备及工艺成本低、工艺简单、工效高,并能更好的保证土方施工质量。
植食性昆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昆虫中进化成功且多样性较高的类群。昆虫在向植物食性转变时需要面对营养不均衡、植物聚合物难以降解、植物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物等困难。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植食性昆虫往往通过与共生微生物建立紧密的共生关系,来分解复杂植物大分子、弥补食物中缺乏的营养元素、降解有毒的次生代谢物。处于昆虫宿主不同位置(环境、肠道、细胞内)的共生微生物在昆虫对植物的利用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