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占全国家庭户数的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失独家庭的比例也因此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因失独群体年龄大、孤寡偏多,且独生子女死亡的创伤经历及因失独带来的家庭经济功能、家庭结构及婚姻关系的损害,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然而因我国人口政策的特异性及失独被试获取困难,已有研究多以失独现象的描述为主,很少有实证研究考察失独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本研究根据北京市计划生育部门"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扶助对象"的概念,选取北京市49周岁及以上且独生子女死亡的失独老人116名,选取相同社区非失独老人100名作为本研究的被试,失独组老人与非失独组老人在宗教信仰、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等人口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对以上所有被试进行问卷测查,以此来考察失独老年人与非失独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失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点和相关因素对失独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测量工具为:《基本信息问卷》,包含人口学变量信息、失独有关信息、社会支持、健康状况及活动水平等;心理健康水平有关问卷:《UCLA孤独感量表》、《老年抑郁量表》、《老年焦虑量表》;保护因素有关问卷:《婚姻质量问卷》、《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等。结果发现:(1)失独老年人的抑郁和焦虑水平要显著高于非失独老年人。(2)失独时间对失独老年人焦虑水平有显著影响,失独时自身年龄越小、孩子年龄越大,焦虑水平越高;不同失独原因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子女意外事故比子女病故或自杀的老年人具有更高的抑郁和焦虑水平。(3)不同受教育程度下失独老年人的抑郁、焦虑水平差异显著,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老年人比高学历老年人更高;不同工作状态下失独老年人的孤独感差异显著,返聘老年人的孤独感显著低于其他工作状态下的老年人。(4)心理弹性水平能显著预测失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接纳性可以显著预测抑郁、焦虑和孤独感水平,问题解决能力能显著预测焦虑和孤独水平,乐观性能显著预测焦虑水平;心理弹性中仅有接纳性能显著预测非失独群体的孤独感水平。表明心理弹性对失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