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的代表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态,也使得新闻传播业的生态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媒介的环境下,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度的,大众拥有了话语权,有了参与文化生产的机会,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阅读、观看电视电影的时间变得短而零碎,内容也越来越微型化、短小化。传统的传播学研究主要从经验层面,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基于意识层面的研究方法来描述移动互联网媒介的特征等问题,鲜有涉及到对受众认知、情感、注意和视觉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技术和相关理论的发展,打开了人脑思维的"黑箱",将传播效果的研究从行为层面推进到心理认知层面,运用脑电波/事件相关电位、生理心理测量、眼动规律等技术,可以挖掘受众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上浏览信息的神经机制。本研究拟解决"受众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上浏览信息的神经机制"的问题。为考察受众使用移动互联网媒介时对信息的记忆度、关注度、感兴趣程度以及视觉浏览规律,本研究以手机作为移动媒介的代表,并设立了电脑作为固定媒介代表的参照组,设计3个认知神经实验——脑电实验、生理心理实验、眼动实验,模拟受众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上浏览信息的情境,从大脑认知、情绪反应、注意程度和眼动规律四个维度客观地评价受众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上浏览信息的脑神经机制和心理活动变化,探究受众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上浏览信息的神经机制、特征和规律。根据脑电实验、生理心理实验、眼动实验收集的数据,并结合认知效果评定问卷、自我情绪体验评价等行为数据分析讨论,得到如下结果:(1)在进行新闻阅读时,受众投入到信息处理上的注意力资源存在显著差异,手机阅读的认知发生更加全面均衡。(2)在观看情绪图片时,受众对图片注意程度在手机和电脑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情绪的唤起方面,刺激性强的、高唤起度的图片内容(如暴力的、灾难的、性的)在手机上能引起受众较大的情绪反应,从而增强对图片内容的记忆效果。(3)在观看广告图片时,受众对手机上图片比例较大的广告的注意力投入程度、以及关注时长都显著的大于电脑,且记忆效果也是手机大于电脑。也即是说,图片比例的扩大将有助于受众在手机上对广告内容的记忆。根据上述实验,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手机不再是"碎片化" "微小化"的象征,长篇阅读、全景大图在手机上的传播效果、记忆效果更佳。在这个多屏互联的时代,细分受众,深耕细作方是吸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