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石晶体的生长工艺与特征研究

来源 :二〇〇八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ezhent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不同的盐类、在不同浓度下,采用三相扩散法,生长了高质量的微纳米天青石晶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盐溶液更适合于天青石晶体的生长,在实验选取的几种材料中,以浓度>0.3mol/L的CuSO4·5H2O溶液与SrCl2·6H2O溶液为材料,可以生长出大小为几微米到几百纳米、分散性好的天青石晶体。天青石晶体形成放射状聚集体的根本原因在于晶体内部结构的控制作用,外部环境条件只起辅助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了赝二元合金(Ga2Te3)x-(AgSbTe2)1-x(x=0~0.2),并研究了其微结构和热电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适量的Ga2Te3替换AgSbTe2后,材料内部出现了多相组织,赝两元合金的Seebeck系数明显高于未掺杂的参照样品AgSbTe2,电导率和热导率则低于AgSbTe2.在375K时,摩尔分数为0.1的合金的最大ZT值达到0.31,比三元样品
本文用离散变分密度泛函方法(DFT-DVM)计算了失配层钴酸盐Ca3Co4O9及其掺3d过渡金属(Ti,Cr,Mn,Fe和Cu)系列,讨论了电子结构,化学键等与热电性能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Ca3Co4O9的态密度费米能级附近的价带和导带主要由Ca2CoO3层中的O2p和Co3d原子轨道贡献。Ca2CoO3层的Co-O共价键和离子键都比CoO2层中弱,Ca连接了CoO2和Ca2CoO3层的相互
本文在全电子水平上,基于广义梯度近似(GGA)密度泛函和全势能线性缀加平面波方法(FLAPW),计算给出了Fe-Os纳米线在(4,4)纳米碳管中的晶体结构、能带结构、状态密度(DOS),发现在FeOs-CNT中Os的轨道磁矩增大至0.6μB,比自由态的FeOs线0.42μB大得多,极大的磁晶各向异性能(MAE)在所设计的几何构型中确实能够达到,尤其是通过微调电子数在变化较陡的能带处改变费米能级位置
本文将待测液体放入魔环水平磁场中,测量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水溶液在不同强度水平磁场中电导率的变化,发现NaCl水溶液的电导率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NaCl水溶液的电导率越大,其电导率受磁场影响也越大。这些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磁场对液体流动状态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本文利用sol-gel合成了化学计量比为(Bi1-xLax)2Sr2CaCu2Oδ高温超导(x-0.01、0.03、0.05、0.07、0.09)材料,运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术(TEM),系统表征La掺杂对Bi系高温超导体的相组成、超导单胞晶格常数等方面的影响,详细分析掺杂元素La的赋存状态。研究表明,随着掺杂元素La的增加,尽管主相仍维持具有正交点阵的Bi-2212超导相,但其晶
随着ULSI的特征尺寸减小,铜成为深亚微米技术中(0.18um及以下)硅材料上的布线金属,钽阻档层是防止铜向硅及介质扩散的最佳选择。铜CMP工艺中,由于铜与钽的去除速率的差别常会产生碟形坑,而且金属离子污染也是一个难题。研制了一种用于铜、钽抛光的碱性浆料,选用高浓度的纳米硅溶胶作磨料,选用双氧水作氧化剂。由于铜与钽的性质不同,抛光浆料中的氧化剂和络合剂对去除速率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减少浆料中的氧化
本文以氯化铁(FeCl3)与石墨为原料,利用真空热处理方法制备了氯化铁(FeCl3)-石墨的插层化合物(GICs),运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石墨插层化合物。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后,在石墨和FeCl3的比例为1:1.7时,FeCl3与石墨形成了纯五阶的石墨的插层化合物。XRD分析表明,对网状层面结构的天然石墨,可以利用物理的方法使一些非碳反应物(原子、分子、离子、或粒子团)插入石墨层间,从而改变石
化学机械抛光技术可用于生产高质量的加工表面。在蓝宝石衬底CMP过程中高的抛光速率及好的表面质量是最终的目标。在抛光液及抛光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对(0001)蓝宝石衬底的去除速率与抛光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抛光碱性介质及粒径15-25nm和浓度20%(质量分数)的SiO2磨料。pH值为11. 26。表面质量依据RMS粗糙度由原子力显微镜测定。结果表明随抛光温度的升高,去除速率随之提高。在抛光温度
本文根据室温下X射线衍射结果,仔细研究了反铁电晶体CaTiO3的晶体结构,确定CaTiO3在973K发生顺电-反铁电相变,反铁电相对称性所属点群是P2/m(C2i)。用轴矢量R作为序参量来描述反铁电相便是对称性的变化,对于已得到的晶体相变前后的对称点群,应用居里原理,得到了理想结果。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在光存储、分子开关及伪装材料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但热稳定性不足一直是制约其市场化的主要障碍。本文阐述了改进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热稳定性的主要技术手段,重点阐述了分子修饰改性、引入高聚物、纳米组装、微胶囊化、成膜工艺改进等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