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泽泻汤加味方对高脂大鼠瞻脂代谢的影响和机制。 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喂养,构建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将高脂大鼠随机分为高脂模型组、泽泻汤加味方低剂量组(0.42 g·kg-1·d-1)和高剂量组(0.84 g·kg-1·d-1),每组10只,另10只普通饮食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泽泻汤加味方组给予不同剂量的泽泻汤加味方灌胃,正常组和高脂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周监测饮食摄人量和体重,
【机 构】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360000) 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厦门,360000) 厦门大学附属
【出 处】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泽泻汤加味方对高脂大鼠瞻脂代谢的影响和机制。
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喂养,构建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将高脂大鼠随机分为高脂模型组、泽泻汤加味方低剂量组(0.42 g·kg-1·d-1)和高剂量组(0.84 g·kg-1·d-1),每组10只,另10只普通饮食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泽泻汤加味方组给予不同剂量的泽泻汤加味方灌胃,正常组和高脂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周监测饮食摄人量和体重,治疗8周后,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索耐量试验(ITT)检测胰岛素敏感性,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采用免疫组化HE染色观察脂肪和肝脏组织形态,Real-time PER检测肝脏代谢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M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结果:高脂喂养后,大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脂和脂肪肝等代谢紊乱表现。泽泻汤加味方治疗8周后,大鼠胰岛索抵抗减轻,内脏脂肪(肾周和附睾)减少,血脂紊乱改善,肝脏脂肪沉积减轻。荧光PCR显示泽泻汤加味方上调脂肪氧化相关基因PGC-1α、CPT-1和PPAR-α表达,下调脂肪生成相关基因SREBP-1c、FAS和L-FABP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泽泻汤加味方促进AMPK和ACC蛋白磷酸化。
结论:泽泻汤加味方能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减轻高脂大鼠胰岛素抵抗,减少内脏脂肪含量和肝脏脂肪沉积,其机制和活化AMPK信号通路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影响海洛因依赖者共患心境障碍的社会心理、药物使用特征相关因素。 方法:调查对象为1002例海洛因依赖患者。收集被试者的一般资料;采用《DSM-Ⅳ-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调查被试者的DSM.Ⅳ轴I障碍的终身诊断。将1002例海洛因依赖患者根据是否终身患有心境障碍分为共患心境障碍组和不共患心境障碍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找出影响共患心境障碍相关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其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是癌组织的浸润、转移。因此了解与胃癌浸润转移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并早期干预,对提高其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NA干扰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简单有效的代替基因敲除的方法,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细胞内mRNA发生特异性降解,从而沉默靶基因的表达。随着RNA干
囊性肾瘤(cystic nephroma CN)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病因不明,一般单侧发病,没有特异性临床症状,常发生于婴幼儿及35岁以上成人,本文通过一例囊性肾瘤的诊断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病因学及与其它几种发生于肾脏的囊性肿瘤及病变进行鉴别。
胃癌是世界上导致死亡的第二大肿瘤,通常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发展到了晚期,此时化疗效果并不明显。在胃癌中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基因的高表达为我们治疗胃癌提供了一个靶向治疗的靶点,但有关该基因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较少。国内关于CerbB-2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结果报道不一,CerbB-2与P53表达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erbB-2、P53在胃癌
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整理,探寻血脉与脉络学说形成发展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系统建立脉络学说的必要前提。本文按朝代对血脉与脉络理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远古人类对血、脉已有了初步认识;首提。脉络”概念,以“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论析脉络病变病机传变规律,设专篇论述胸痹、心悸、心水、中风等脉络病变,奠定了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两晋、隋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家对血脉(络)生理病理均有
目的:观察络气虚滞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网络)相关因子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运用复杂系统分析方法分析血管内皮功能与NEI网络相关因子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探讨通心络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可能机制。 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40只):放免及化学方法检测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I2(PGI2)、血浆肾素活性(PBA)、血管紧张素II(An
目的:探讨缺氧气虚大鼠NEI网络共同化学信号分子变化规律及通心络(超微粉碎)的干预影响。 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气虚模型组、通心络组。每组15只。前两组大鼠按10ml/kg给予CMC-Na灌胃,1次/d;通心络组大鼠按10 ml/kg给予通心络(超微粉碎,1.2 g生药/kg)灌胃,1次/d;气虚模型组与通心络组大鼠灌胃后置于常压低氧舱内,每天7 h,每周6
目的:评价冠脉再通前2 h给予不同剂量通心络对猪急性心肌梗死(AMI)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微血管结构完整和无再流变化的疗效。 方法:中华小型猪40只,分成假手术组、AMI对照组、通心络治疗组:小剂量(0.1 g/kg)、中剂量(0.2 g/kg)和大剂量(0.4g/kg),每组8只。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1.5 h,再灌注3 h建立AMI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各通心络治疗组于AMI缺血再灌注前2 h行灌胃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缺血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通心络组(给予通心络1.0 g/kg灌胃bid)和MK-801组(给予0.5 mg/kg·d腹腔注射)4组。药物分别按上述剂量在造模完成后给予,连续3天。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2 h再灌注72 h。观察再灌注72
目的:评价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氧化应激损伤在心肌无再流中的作用以及中药通心络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方法:中华小型猪3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小剂量(0.05 g·kg-1·d-1)、中剂量(0.2 g·kg-1·d-1)和大剂量(0.5 g·kg-1·d-1)通心络治疗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阻断3 h,再灌注1 h建立AMI再灌注模型。测定并对比AMI前、后3 h和再灌注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