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桥梁破坏特点及阻尼支座抗震作用分析

来源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抗震减灾专题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wmy0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在这次大地震中许多重要桥梁建筑物遭到严重的损坏。桥梁在交通系统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桥梁的地震损伤具有严重后果,特别处于高地震烈度区的重要桥梁更要做好预防地震的准备,因此桥梁抗震性能的提高一直是桥梁设计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汶川地震中桥梁破坏案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及效果,分析了隔震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减震原理,并对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阐述。
其他文献
在前期对汶川地震活动构造和映秀-北川断裂带地表破裂、彭县-灌县断裂带地表破裂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震后地表破裂为出发点,在利用全站仪和GPS对汶川地震所造成的地表破裂进行精确测量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映秀-北川断裂、彭县-灌县断裂、小鱼洞断裂和擂鼓断裂的空间分布与展布规律,分析小鱼洞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彭县-灌县断裂和擂鼓断裂之间的组合关系,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平面组合样式主要显示为
本文作者曾参与了紫坪铺水库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工作,本文将简要回顾当初的预测意见并对紫坪铺水库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论证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调查与分析桥梁的震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是建立正确的抗震设计方法、采取有效抗震措施的科学依据。因此,本文调查和分析了"5·12"汉川大地震后灾区混凝土梁式桥在地震中的典型病害及成因,对提高桥梁抗震设计,增强桥梁抗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自5月中旬开始,作者所在课题组开始对严重受灾的县市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考察震害及地震对工程结构的破坏。本文拟从高原大桥的震害实例入手,结合虹口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分析高原大桥的破坏机制,为灾后重建和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地震堰塞湖的形成、分布及其危害,探讨了堰塞湖的排险处置和安全度汛措施,并阐述了堰塞湖的后期治理工作。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发生Ms8.0级强震,强烈震动引起绵远河两岸山体发生大规模滑坡,河道堵塞,通过航拍共发现8个堰塞湖,其中一把刀堰塞湖风险级别为中危。本文对一把刀堰塞湖的工程地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设计实施了排险处理方案。
地震堰塞湖是由地震活动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壅水而形成的天然湖泊。本文阐述了“5·12”地震堰塞湖产生的背景,对堰塞湖的风险评估等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地震堰塞湖的治理方法。
在纪念“5·12”坟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本文作者将汶川大地震堰塞湖堰塞坝地质结构特征和堰塞坝稳定性分析方面的粗浅认识进行初步总结,希望对今后堰塞湖风险评估和治理有所裨益。
据历史记载及现场考察,川渝地区有据可查,至少有8次地震形成过堰塞湖,无论从形成堰塞湖的地震次数,还是堰塞湖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灾害之重、保留之好,不仅在国内川渝地区是绝无仅有。本文按时间顺序将这8次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及其灾害情况进行了分述。
本文重点考察了汶川地震造成的重大地质灾害现象和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了解了相关震害情况,探索了恢复重建中亟须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