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针对上海某越江通道工程盾构法隧道,在室内软土动力试验和有限元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软土地层中地下建筑物抗震稳定分析方法,研究了隧道—土体体系二维地震反应,应用梁单元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隧道的纵向地震反应,并按一种简化的拟静力计算方法分析隧道的抗震稳定性.最终从地震影响角度对拟建隧道的优劣作了初步评价,为工程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上海某越江通道工程盾构法隧道,在室内软土动力试验和有限元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软土地层中地下建筑物抗震稳定分析方法,研究了隧道—土体体系二维地震反应,应用梁单元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隧道的纵向地震反应,并按一种简化的拟静力计算方法分析隧道的抗震稳定性.最终从地震影响角度对拟建隧道的优劣作了初步评价,为工程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室内饱和原状黄土液化试验研究,探讨了孔压增长规律,并从微观结构角度研究了黄土液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结构是一种介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在振动早期介稳结构遭到破坏,造成黄土较大的收缩体积应变并引起孔隙水压力迅速上升.孔压曲线可以用本文提出的修正A型曲线方程来拟合,拟合参数β隐含了动应力的大小对孔压增长的贡献,而体应变u则反映了黄土结构特性对孔压的影响,两者不同组合决定了曲线形态丰满程度.
根据颗粒集合力学理论研究砂土的性状,给出了平面应变问题定义在应变空间的砂土多机构边界面塑性模型的微观力学背景.研究表明,应力存在分级结构,此概念是推导上述模型的基础.偏应力组成的第一级与具体方向接触力有关.偏应力组成的第二级由第一级偏应力组成合成得到,就是平面应变问题的应力.这种分级结构在砂土循环特性包括主应力轴方向旋转影响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本文综述了黄土动力学的发展过程,阐述了近年来在黄土动力特性试验、黄土地震灾害(震陷、液化、滑坡)机理和预测预防技术方法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分析了黄土地区防震减灾和工程建设的需求,展望了黄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文献1曾根据Iai多重剪切机构塑性模型及边界面塑性模型的特点,建立了一个砂土多机构边界面塑性模型.该模型将土复杂的变形机理分解为体积机理和一系列简单的剪切机理.用边界面弹塑性模型模拟多重剪切机构塑性模型中虚拟单剪机构,避免了Iai多重剪切机构塑性模型在利用修正Masing准则模拟虚拟单剪应力应变关系时,确定比例参数的复杂性.在本文中,作者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大量试验资料,建立了液化面参数与归一
讨论了地震工程中不同输入、输出条件下的地基土参数识别方法,通过层状地基土模型振动台实验,结合算例分析,证明了文中参数识别方法的可靠性.
本文对工程中常遇有波速相关较大的层状介质(地基)上刚体基础的辐射阻尼,以及具有坚硬或软弱夹层地基对地面运动的屏敝效应作了理论与实践分析,并以工程实例验证.
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碱渣的不固结不排水(UU)动强度特性.结果表明,尽管碱渣的含水量很高,但其破坏形式具有明显的脆性破坏性质,围压对碱渣的UU动强度影响较小.通过比较发现,碱渣的UU动强度比UU静强度有较大幅度降低.
评估土液化后堤坝流动变形及其位移是目前土坝加固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流动变形的程度与土的残余强度和作用在土上的驱动力密切相关.渗流力是作用在土骨架上的一种驱动力,和重力的功能一样,在土液化后渗流力同样能引发流动变形.考虑到重力并没有水平分量,所以,在某些案例中渗流力可能是导致土坝横向大量位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地震分析中渗流力的影响经常被忽略或轻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忽略对分析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结合地震危险性分析,提出了一致危险性地震动的概念,并构造了相应的人造地震动时程线,为工程抗震与可靠度理论的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桩基瞬态导纳动测法的原理,然后就我们的实践体会来探讨该法的误差来源,以及消减误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