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制度绩效评价初探:必要性与评估框架

来源 :第十七届全国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研究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博士后制度已经实施30年,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当下社会经济环境下,博士后制度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客观要求如何评价博士后制度,以此作为继续推进博士后制度的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博士后制度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继而,回顾和评价了博士后制度评价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政府绩效治理理论以及制度有效性理论为基础,建构了博士后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博士后制度绩效评估的几个基本原则.
其他文献
博士后作为未来科研骨干的后备军,这一群体普遍有着自我实现和超越性需求,但由于职业属性、自身特点、制度和环境的制约,同样普遍存在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等诸多需要,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进,以此促进博士后培养制度和博士后群体的良性发展.具体包括:提升博士后整体素质;实现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的优质均衡发展;扩大自主权,对设站单位进行合理的考核评价并给以保障;对博士后建立有效的激励及评价制度等.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紧密围绕人才队伍建设中心工作,通过深化博士后制度改革,创新博士后流动站管理体制机制,充分拓展流动站平台在遴选后备人才、汇聚高层次指导教师、联络建设实践锻炼基地及汇聚社会资源等方面的职能,在人才遴选发现、择优培养、海外人才本土融合及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有力助推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在国家不断加大博士后支持力度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立足学校自身特色,以"提高质量、严格管理、提升效益"为目标,总结、梳理当前博士后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导向调整、体制优化、机制创新、流程规范等方面进行管理调整,探索出一套符合学校特色的博士后管理制度.
博士后流动站与企业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是一种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最佳方式,企业博士后制度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也为流动站所在学科创新团队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中南大学招收企业博士后的相关经验,提出做好企业博士后培养工作的"三个机制",即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导向,优化选人机制、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优化育人机制、以激发创新能力为根本,优化待人机制.
本文针对"流动站和工作站联合招收制度是否需要坚持"这一问题,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对4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5位联合招收博士后及10位流动站合作导师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工作站、博士后和合作导师支持联合招收制度,认为此制度拓展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渠道,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吸纳和留住了人才.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联合招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
博士后质量是博士后制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中国博士后制度创新30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该校在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方面所采取的分类管理、提升待遇,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加强博士后国际化建设,完善博士后管理体系等探索性措施.
中国博士后基金在培养促进博士后科研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法对农林高校博士后、博士后基金的获批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全国高校排名以及教育部学科排名,研究农林高校博士后基金的发展趋势、学校分布、学科分布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国家对高质量人才——博士后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从博士后教育途径出发,认为构建系统化的博士后管理制度和合理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及服务保障体系,是提高当前博士后教育质量的第一要务.并指出博士后管理制度的根本在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同步发展,管理制度的精髓在于取长补短、不断学习.而博士后的评价机制的核心应是"以质为主",避免对博士后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进行过多的"以量为主"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博士后评估制度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指标体系.但从近些年博士后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看,当前评估制度的指标体系在设计思路、具体落实、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和问题.本文尝试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完善博士后评估制度给出一些思考.
合作导师和博士后是博士后培养的直接相关方,合作导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博士后课题的选题、申报、研究展开、成果形成的全过程,进而直接影响到博士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总体研究风格的确定.因此,两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博士后的培养质量.本文参照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角色定位、权利和义务的划定、加强交流等方面重思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关系问题,就改善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相处与合作给出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