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理信息和人影信息是密不可分的,在人影数据处理方面适当地应用地理信息能够为处理大量数据、分析数据、作出预报决策等方面提供便利。本文通过比较常见的webGiS技术平台的特点,介绍搭建人影WebGiS平台中采用开源、跨平台的MapGuideOpenSource技术方法的优势,通过组织数据和配准地图的方法介绍了人影常用数据的地理信息化构造方法。
【机 构】
: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71001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信息和人影信息是密不可分的,在人影数据处理方面适当地应用地理信息能够为处理大量数据、分析数据、作出预报决策等方面提供便利。本文通过比较常见的webGiS技术平台的特点,介绍搭建人影WebGiS平台中采用开源、跨平台的MapGuideOpenSource技术方法的优势,通过组织数据和配准地图的方法介绍了人影常用数据的地理信息化构造方法。
其他文献
酸雨是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每年我国因酸雨和主要致酸气体(二氧化硫)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如果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控制措施,主要致酸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将持续显著增加,我国环境酸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这将给我国已处于重负之下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氨是大气中与气候相关的重要碱性气
利用TM5(双向嵌套网格模式)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2003年中国区域大气CO和N02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O 和N02的季节变化明显,CO总最最高值出现中国东部地区(30-40°N),N02的年平均高值区主要在中国中东部和四川盆地附近。CO的垂直变化随季节变化显著,不同地区的垂直特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NO2不同季节的垂直廓线变化不大。
为进一步降低霜冻对河套灌区向日葵播种出苗的影响,根据河套滞区主要经济作物向日葵历年遭受霜冻影响的调查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确定了向日葵霜冻的气象指标,将春季霜冻的主要指标定为地面最低温度,即在地面最低温度≤1℃时,为轻霜冻指标,在地面最低温度≤-1℃时为重霜冻指标。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河套灌区各地霜冻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霜冻结束时间,从西南向东北部地区延迟;各地霜冻变化趋势不同,似总趋
以小网格气候资源推算模型和各地的地理参数为基础,计算出各地的水热气候资源,针对当地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地形条件下的玉米、水稻、大豆、优质牧草、速生林等作物,确定适宜种植指标和搭配种植指标。通过细化的各地水热气候资源与各种作物所需积温和生长期相匹配,给出任意地区的适宜种植品种和搭配种植品种,也可给出任意品种的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地区,并通过编程开发出兴安盟农作物品种布局业务系统。系统采用VB6.
利用内蒙古化德地区自建站到200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以温度和降水作为主要因子,重点分析了化德地区平均温度、降水量及作物生长季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化德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温度升高了0.5—1.2℃,平均每10年升高0.4℃。年降水量减少了100多mm.平均每10年减少30mm,气候变暖、变干使作物生长期有所提前。由于干旱少雨,使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都受到影响。因此,应改变化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三个站点近15年的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对降水量、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不同时期牧草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相应的经验方程,结果表明:各水分因子与产量的相关依次为土壤水分>耗水量>降水量;在时间尺度上,水分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前期小中后期大的趋势,表现为随生长进程的推进,相关程度逐渐增强,同时水分对产量的影响存在累加效应;一般情况下,典型草原牧草产量所需的
本文对内蒙古地区自2000~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与多年平均相比近几年内蒙古地区沙尘暴日数、频率总体在明显减少趋势,减少主要原因为四方面:(1)影响沙尘暴冷空气活动的气候因子周期变化在减小。(2)气候变暖使大风寒潮天气过程在减少。(3)从去年内蒙古大部地区在冬末初春降雪频繁,并量级大,抵制了沙尘天气。(4)内蒙古地区近十年内在沙源区大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治理沙化工作起剑了关键作
为了充分发挥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乌鲁木齐南山山区的探测作用,利用2003~2005年6~9月101次出现降水的雷达回波资料以及对应天气形势和地面实况,对乌鲁木齐南山山区中山带对流云的回波顶高、强度、出现的时段、性质等参数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从宏观上为该地区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及短时预报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对强对流(积云)增雨作业中,引用防雹新概念方法是利用多普勒雷达不同仰角的反射率(R)图及反射率剖面(Rcs)图、径向速度剖面(VCs)图等资料,对强对流云流场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判定其主入流区位置,通过主入流区位置和态势,确定"0"线的类型,给出增雨作业的时机和部位。用这一新概念,结合天津地区积云增雨的实际情况,在2003--2005年期间进行了应用。当流场、温度场和水凝物粒予场适当配置时,会形成
利用NoAA卫星多光谱资料,结合FY-2c红外云图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4月28日发生在山东省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通过多信息组合的RGB彩色显示方法,分析了云顶的微物理特征。根据云顶亮温与粒子有效半径(T-r)的配置关系,分析了云团的物理过程带,以及强对流云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强对流云低层粒子增长缓慢,粒子有效半径较小,大约10um左右;在往上较高高度,过冷水较多,粒子增长较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