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伏期旱涝特征及其诊断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_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山东75个观测站伏期1的降水资料(1959-2005)为基础,通过Z指数变换划分伏期旱涝等级,评定伏期旱涝年,并与华北和山东降水的演变特征进行了比较,发现演变趋势上的相似性及其独特性;90年代后山东伏期较年降水具有更明显的向多雨阶段转变的趋势;贝加尔湖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高压和低压分别对山东伏期的严重旱涝和洪涝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副高脊线略偏北、偏西(偏南、略偏东)时山东伏期容易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在南方涛动的弱(强)指数年,山东伏期多发生干旱(洪涝)。
其他文献
2006年7月15-18 日,受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减弱成的低气压环流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广西出现持续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部分县市日雨量刷新了当地建站以来的历史记录."碧利斯"造成的暴雨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1960年以来7月份同期所罕见.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碧利斯"造成异常暴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碧利斯"后期路径折向西
利用日本GMS-5卫星云图资料,对1996年8月3~5 日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物理特性进行分析,结合环流形势、天气系统和物理量场的分析以及MM5数值模拟,探讨MCC发生、发展过程的天气动力背景和条件.
本文对豫中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内蒙古阿拉善周边3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沙尘来源;我国北方地区和河南大部前期干旱,地表风化及北方农民春耕,为此次过程也提供了沙尘;东北气旋稳定稍动,致使冷高压南下,中低层下沉冲击、近地面层低槽和冷锋附近的辐合上升运动,以及锋后偏北大风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并总结了漏报此次过程的原因,提出了在预报服务中联防的重要性.
利用了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和NCEP1°×1°格点资料,从形势场配置、水气供应、动力机制以及垂直螺旋度等方面对广东罕见特大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强度偏弱,副高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与高空西风槽前的冷空气共同作用是广东罕见特大致洪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南海夏季风全面爆发,强盛低空急流为广东连续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上下配置激发强烈
利用高空观测气象资料和T213分析资料对2005年6月27日皖江流域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西风带低槽东移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冷暖空气在皖江流域汇合;高、低空急流分别在章丘和安庆附近;从印度洋北部经南海到皖江流域为水汽输送带;中低层处于对流性不稳定状态.特大暴雨就是在上述有利天气形势下产生.
本文介绍近年来发展的一种针对热带气旋可影响区域的跟踪监测和预警的平台技术方法."可影响区域"也称"潜在影响域",即在台风可能到来之前,人们已经关心的或者可能登陆或影响的、较为宽阔的警戒区域,以该地区为坐标中心点,观查和获得台风信息.即在此区域内如何利用和获取精细的、针对本区域的需求,进行台风动态影响的反位思考,建立一种以本区域为目标对象的"自助式"对台风的跟踪监测和预警思维,以及获取精细资料与服务
利用天气图、T-lnP图、多普勒雷达资料,总结了2006年6月27日傍晚到夜间河北平原地区一次强雷雨过程的天气系统和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发现在显著不稳定能量条件下,较弱的天气系统影响即可造成一次强雷雨过程;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垂直液态水积分、风廓线等资料反映了这次强雷雨过程中对流体的各种形态以及垂直风切变条件的变化,细致揭示了暴雨产生的过程.
根据商丘市所辖8个代表站1961~2005年45年的逐月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对气温变化趋势进行诊断分析,通过用滑动t-检验法、Yamamoto法、Mann-Kendall法等统计方法,对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可能的突变点分别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近45年商丘年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078℃/10a.其中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后期是上升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山西64个测站的月降水等资料,采用EOF分解、小波分析及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3年山西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利用EOF方法分析山西夏季降水,第一类雨型是山西省夏季一致多雨型,并给出此类异常雨型的时空分布和相应的典型年份.小波分析揭示了山西夏季降水异常第一类雨型有显著的年际振荡和年代际振荡.山西省夏季降水趋势分析表明与
利用1960年1月~1999年12月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全球海表温度资料和改进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三代海洋环流模式以及1949年1月~1999年12月NCEP/NCAR月平均海表面大气距平资料,采用资料合成分析和数值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从发展到成熟的特征.海表温度异常的分析结果表明,正、负热带印度洋偶极子的强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