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Spix)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初期,福寿螺被作为一种食物首先引入我国广东,1984年后,在广东广为养殖,并迅速扩散到广西、福建、海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后因福寿螺食味不佳,而被弃之田野。由于盲目引进和管理不善,目前福寿螺已在我国南方许多省份暴发成灾,并成为我国危害水稻以及其他水生植物的恶性水生动物。2000年,IUCN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委员会将福寿螺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003年,我国国家环保总局也将福寿螺列入了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的"黑名单"。因此,为了探索稻田福寿螺的生态控制方法,本研究设计了4个大田试验处理,即稻鸭共作区、施用除螺剂的常规稻作区、施用茶籽饼的常规稻作区和空白对照区,每个处理各3次重复,共12个小区,随机排列,以了解不同处理对稻田福寿螺的控制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早稻田、晚稻田福寿螺产卵频次及数量、螺口密度、水稻秧苗受害情况等存在差异,晚稻田较早稻田福寿螺发生危害严重,各处理间危害表现为空白对照处理>两常规稻作处理>稻鸭共作处理。进一步研究发现,鸭稻处理能降低福寿螺产卵频次,从而减少卵粒数量;稻鸭处理能改变福寿螺种群大小及其结构。在鸭稻共作处理中,通常可见一些成螺和个体较大的中螺,而幼螺较少;稻鸭处理能降低福寿螺平均密度,福寿螺产卵粒数和螺口密度晚稻较早稻多,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以空白处理数量最多,常规处理次之,稻鸭处理最少。对鸭子控制福寿螺的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鸭子不喜食福寿螺卵块,但鸭子活动对福寿螺产卵可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不同日龄的鸭子对不同大小的福寿螺的控制效果各异。鸭子对福寿螺苗螺、仔螺的捕食接近100%,60日龄的鸭子对中螺的控制效果达90%以上,对成螺的控效接近50%。稻鸭处理可减轻对水稻秧苗的受害株数和受害程度,改善稻田环境,促进水稻分蘖,提高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