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与尼泊尔喜马拉雅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其能源形成重要性意义研究综述

来源 :第三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idu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youngest and the most spectacular of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Himalayan region was formed over the past 55- 50 million years (Ma),as a result of the continent- continent collisional belts on Earth is the Himalayan-Tibetan orogen,occupying the east-west trending,high-altitude Himalaya and Karakorum ranges in the south and the vast Tibetain plateau to the north of central Asia.
其他文献
科学界长期以来对特提斯俯冲、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缺乏精细的刻画,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与俯冲和碰撞紧密相关的沉积盆地缺乏精细的研究.
会议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之后,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之间发生3000 km 左右的缩短量,其中拉萨地块和印度板块之间发生1800 km 左右的缩短—"大印度"."大印度"消失的过程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喜马拉雅地区发育多条逆冲断裂(如主中央逆冲断裂、主边界逆冲断裂等),他们主要在渐新世之后开始活动;这是否意味着拉萨地块和印度板块之间的缩短主要发生在渐新世之后?
会议
沉积后压实作用是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通常被认为是导致沉积岩剩磁磁倾角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理论模型中常将磁组构(扁圆组构)与压实程度以及磁倾角的浅化量联系起来,然而在野外实例中却很少有报道这样的定量的、一一对应关系.
会议
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地块来自冈瓦纳大陆北缘,其白垩纪以来与拉萨块间的拼合作用、地块间的旋转以及由此所致的构造环境制约着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前后地质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的分界线,其构造性质标志着中特提斯洋的存在.
会议
Our new stratigraphic,sedimentological and micropaleontological analysis,integrated with basalt geochemistry,sandstone petrography and detrital zircon U-Pb and Hf isotope data,suggests the revision of
会议
作为中国三大板块之一的塔里木块体,是中亚巨型造山带的西南边界,在欧亚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塔里木板块的北缘与南天山构造带相接,其现今的构造格局是古生代洋陆增生和中新生代陆内地壳缩短变形的结果.这一漫长而复杂的多期构造作用过程起始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构造域的演化.
会议
花东海盆位于台湾东侧海域,介于海岸山脉与西菲律宾海之间(120-123oE),两者以加瓜海脊(Gauga Ridge)为界.过去地质学界对花东海盆海洋地质研究是忽略的,总把花东海盆认为是菲律宾海板块的一部分(Karig,1970;Shih,1980;Hilde and Lee,1984).
会议
最近一篇文章分析亚洲东部两个最重大构造跳跃迁移事件:40Ma 和25Ma (Suo et al.,2014,JAES),代表欧亚大陆—西太平洋边缘的汇聚速率明显增高的两个时期.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俯冲后的回转,构造活动由西向东迁移,造成东亚构造沉积事件年龄西老东新的现象.
会议
自 Deschamps et al.(2000)对花东海盆基底辉长岩样品(RD19 和RD20)进行角闪石Ar40/Ar39 测年获得早白垩世年龄后,花东海盆被确认为西太平洋地区现存的众多边缘海中唯一的中生代海盆,因此它将成为研究东南亚中生代海洋岩石圈的天然实验室.
会议
利用LA-ICP-MS 技术,对尼玛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系牛堡组进行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年龄数据集中在2300~2500 Ma、1700~2100 Ma、1000~1200 Ma、700~900Ma四个主要年龄组及163~246 Ma、105~134 Ma两个较小的年龄组,一颗锆石核部获得2.5Ga 的年龄值.样品物源可能为羌塘地体.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