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已有文献的报道和现场观测资料,总结出封顶系统中水位面的形式分别为:与坡面平行的水位面、水平的水位面.利用极限平衡法,分别对水平和与坡面平行的两种水位面的封顶系统进行地震稳定性分析,发现水位面、边坡倾角和土工膜-土界面摩擦角对填埋场封顶系统地震稳定性影响很大;覆盖土层厚度和边坡长度对封顶系统地震稳定性影响较小.同时,不同的地震系数对稳定性影响差异非常大.
【出 处】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已有文献的报道和现场观测资料,总结出封顶系统中水位面的形式分别为:与坡面平行的水位面、水平的水位面.利用极限平衡法,分别对水平和与坡面平行的两种水位面的封顶系统进行地震稳定性分析,发现水位面、边坡倾角和土工膜-土界面摩擦角对填埋场封顶系统地震稳定性影响很大;覆盖土层厚度和边坡长度对封顶系统地震稳定性影响较小.同时,不同的地震系数对稳定性影响差异非常大.
其他文献
针对福建标准砂(Dr=30﹪),在三向非均等固结条件下,利用新研制的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剪多功能剪切仪进行了多种主应力方向变化的循环扭剪试验,讨论了初始主应力方向变化等初始固结条件对饱和松砂不排水条件下振动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的影响,建立了复杂固结应力条件下振动孔隙水压力随循环次数的增长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以最大孔隙水压力归一化后的孔隙水压力比和以破坏时循环次数归一化后的循环次数比之间的关系依
本文分析了普通渗流理论在处理入渗和蒸发问题时所采用边界条件的不足之处,提出用第三类边界条件来描述这两种自然现象.边界条件的这种提法不仅使数学模型能够与自然现象的物理本质更加符合,而且使参数确定和问题的求解都大为简化.
利用离心模型试验对浅埋平行隧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在一条已有隧道旁开挖一条新隧道,开挖方法近似模拟NATM(新奥法).在离心机运转中通过分次释放12个可以独立控制的气囊内的气压力,来模拟隧道的逐步掘进.试验中量测隧道承受的土压力和变形以及地层表面的三维沉降沟.试验结果表明,新隧道的开挖对于相邻隧道的土压力及变形具有显著的影响,后者在地层土压力变化作用下趋于不对称的扁平状变形;相应地,已有隧道
本文在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黄土地基湿陷性处理技术对改善其抗震陷和液化的效果,提出了抗震陷和液化的处理技术和标准.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可将黄土地基抗震处理与其湿陷性处理结合起来进行一次性施工处理.
通过对某工程超长钻孔灌注桩静载荷试验资料分析,探讨了软土地基中超长桩承载性状和荷载传递特性,并得出一些规律,对超长桩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砂土地震液化引起的地面大位移会对结构产生灾难性的破坏,这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对其进行研究时间较短,作者通过饱水砂土液化后的再固结试验及其静加载试验,对饱水砂土液化后的相关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液化后大位移发生的机理.
本文将屈服函数表示为应力场与曲面族的函数,由土体处于极限状态的定义,得到了以应力场与滑动面族表示的屈服条件与屈服函数的极值条件,使滑动面(屈服面)的确定有了数学方程式.并证明屈服函数的极值条件也是极限荷载极值的必要条件,在应用上较以应力场表示的屈服条件(摩尔-库仑)更方便,所以是土体极限分析的基本方程之一.
利用刚性承台—桩—土共同作用的弹塑性、非线弹性分析的简化方法,研究减沉桩基础的受力变形规律.发现了对于桩的荷载沉降曲线为陡降型时,减沉桩基础沉降——桩群承载水平(K=nQ/P)的归一化现象,证明了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简化法计算减沉桩基础沉降的可行性.
本文通过对陕西洛惠渠五洞简易盾构法施工现场取样试验,在对试验Q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特性及试验黄土物理性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连续损伤力学和热力学定律提出了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对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曲线比较进行模型验证.该模型能够较好模拟Q黄土的软化和剪胀性.
根据软粘土的变形机理,将土工中广泛采用的Duncan模型与Kelvin流变模型串联,建立了非线性弹性粘性本构关系,然后将此关系代入Biot固结方程,建立了蠕变耦合模型.文中算例表明了模型及有限元求解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