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传递渠道与环境质量

来源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yx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收入差距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环境质量既有直接影响,也会通过投资与经济增长而对其施加间接影响.文章随后用我国2001-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直接回归与残差回归方法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上述研究结果.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环境质量,应大力缩小收入差距,并贯彻适宜的生态投资政策,以减小投资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
其他文献
经责问责应当成为审计问责的“开拓者”。当前审计问责机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实行全方位的审计问责还有许多困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抓住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针对性较强这一优势,首先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度,逐步实现全面的审计问责。在经济责任问责工作中,必须做到信息来源畅通,程序启动及时,调查取证确凿,处理结果公正。根据调查认定的责任、情节、后果,可以将行政首长经济责任问责分为一般过错问责、严重过错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忽视空间效应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和计量结果的非科学性。本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考查1996-2005年间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与知识溢出的关系,检验省际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人均GDP的收敛或发散。通过构建一个知识溢出与省际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并且将该模型纳入省际区域经济收敛模型,从空间计量经济学
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遭受了资源富裕和资源枯竭的双重诅咒,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陷入全面危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生的主导是各级政府,重生的动力是密切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实际的公共管理创新。创新公共管理观念,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和机制,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建立明确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修复机制,建立人力资本补偿机制,建立社会保障补偿机制,建立明晰而全面的产权制度,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和转型的科学规
低收入群体的救助瞄准机制是实施贫困救助的基础环节.本文以辽宁省13个城市的问卷调查为依据,在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瞄准机制展开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家庭情况及个体特征对救助获得概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专项救助的瞄准对政府民政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救助瞄准贯穿于整个社会救助实施过程的始终,提高社会救助瞄准程度要从救助标准制定以及标准执行两个层面入手.
在社会变迁、家庭结构转型、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而老弱者留守村庄的空巢化情况下,面对"未富先老""贫困老龄化",仍依赖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土地养老的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基于此,通过对赣村老人的结构式访谈和深度调研,对收集到的资料做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传统与现代制度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三三制"多要素(农技教育、优生
制度建设作为预防与惩治腐败的基础和途径,是各个国家在反腐败斗争中总结形成的共同经验.芬兰与新加坡虽有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但历史上却同样经历过严峻的反腐败形势.可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他们同样成为了在政治上最廉洁的几个国家之一.周密的制度设计、严格的制度执行、有效的制度监督以及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的塑造,是他们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创新制度建设,如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制度同样也具
本文讲述了有关好生活的快乐主义理论、欲望理论或者偏好满足理论、客观列表理论三种典型理论,人们判断自己幸福与否的一个关键在于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性评价,两位当代哲学家德沃金和泰勒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德沃金讨论了良善生活的模式,讨论了生活得好所具有的伦理价值;泰勒论证了每个人不可逃避的意义框架(道德根源)对于追求良善生活具有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的探讨对于理解幸福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了解了定义我
幸福人人向往之.然而,幸福感却是一个无确定内涵的范畴.在全球化境遇下,多元文化共存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压倒道义、简单快乐压倒责任担当、世俗征服"精神"的态势.这一态势对幸福感产生着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探讨如何构筑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的底线以有效遏止幸福感低俗化趋向,已然成为文化建设的课题,应该坚持专家评议这个“质量”指标和标志着群众欣赏指
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和大众的幸福.以幸福价值观为取向的区域发展理念,强调区域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强调发展民生经济与可持续经济,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区域政策和选择区域发展路径手段以及考量区域发展绩效中要注重人民的幸福感与分享发展成果的要求.以幸福价值导向的区域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处于不同发展
技术创新主体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生态价值取向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并协同演进.人类的思维方式从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后工业文明社会大体上经历了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还原主义思维方式—(新)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与之对应的是,人类的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经历了朴素生态价值取向—(基本)无生态价值取向—高层次生态价值取向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化技术创新其实是对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历史演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