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接待中心水平埋管式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

来源 :第3届中国制冷空调工程节能应用新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rts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神农架林区接待中心是一高档次的接待场所,由首长别墅、2栋随行人员别墅及主楼,共4栋建筑组成,总用地面积为3.34万m2,总建筑面积为5259m2。其地段位于神农架木鱼镇酒壶坪海拔1930~1995m的山谷之上,这里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湿润,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神农架奇特的景色。整个建筑群背山临水,曲溪小径环绕,建筑在体量、尺度上与山体协调,在形态上也延续了原有环境的机理。建筑布局上利用山体走势,合理区分空间层次,使各功能建筑排布合理,达到既相互联系义相对独立的效果,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古老文化和谐共生,造就出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宜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群落。
其他文献
@@2000年11月21日至24日,正当世纪之交,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国家文物局和南京市文物局召开了中国古城墙科学保护研讨会,通过了《中国古城墙保护准则》。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城墙保护的专业规范性文献,也是中国第一个显著借鉴国际相关宪章准则并试图应用于中国城墙保护操作的专业规范性文献。虽然不具备行政约束力,但这一会议以及这一文献的诞生,可赋予其两个历史性的标志或象征意义。其一,标志或象征中国的城墙保
@@城头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古遗址,地处湖南省北部澧阳平原中间,在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境内,位于澧县县城西北面,相距约10公里,占地面积18.7公顷,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2001年,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先后11次对其考古发掘(其中1998~2001年与日本考古专家共同发掘),共揭露面积近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1.6万余件。据考证,它是中国迄今所发现
石灰是人类使用最早的无机胶凝材料之一。石灰材料可塑性好,硬化较慢,强度低,韧性好,吸湿性强。它还具有一些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性能:如在潮湿的环境下会吸水,而在干燥的环境下会放出水分;吸收二氧化碳等。但传统石灰材料硬化慢,在硬化时体积收缩较大,耐水性较差。中国大多数城墙的最初使用的胶凝材料是石灰,其强度和耐候均满足城墙的使用。在新的城墙维护、修缮等工程中,值得我们去传承和研究。现在在发达的欧洲、美洲
@@在城墙不同部位、不同纵横外界面,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损、风化等现象。由于墙砖本身化学特质和物理特质,形成了其孔隙结构的亲水性(吸水率较高)和易被水(某种状态下)破坏性。黏土砖的微孔渗水结构:贯穿性孔隙;气孔隙和憎水性气孔;与气孔隙相连的毛细孔隙;封闭性孔隙;盲孔隙;瓶颈式孔隙;连接孔隙;微孔隙、胶体孔隙。水的吸收机制:黏土砖通过各种途径受到攻击和污染,绝大多数离不开水的吸收和媒介。
@@人们用智慧创作的建筑物,起到了功能作用和精神作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完善和推陈出新,去适应人们的需要。每个时期的构筑物,因为它是民族的、是前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所以称传统建筑。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就有自己特有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它们与原始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促进,形成了具有稳定特征的建筑方式。以长方形平面为基础,横向开间的方式扩展,以与屋脊平行的墙面开门窗(如图1),整座房屋由屋顶、屋身与台基
本文结合胶州城隍庙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初步探讨了城隍庙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设计问题,同时对如何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贵遗产使其更好地为现代城市发展服务提出了几点建议。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对地震的防灾减灾研究也居世界前列。200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委托国家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展了“大城市大地震减灾特别研究项目”。其中“反应大城市特征的地震灾害高端模拟技术的开发”是模拟在大城市所特有的人群密集型建筑物中,发生地震并由此引发次生灾害时,内部将发生的情况,并预测采取对策后的效果,同时开发出一系列先进的模拟系统。其目的是为决策者和市民提供一个减少灾害的
西北工业大学在2008年6月参加了陕西省教育系统地震灾害损失情况的核查工作,具体承担了商洛市1区6县教育建筑地震危房申报项目的核查工作。本文介绍了此次核查的基本情况,指出了当地学校建筑中普遍存在的与安全性相关的现状问题及隐患,结合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方向,以及日本学校建设的经验,对我国边远贫困地区及城市和较发达地区学校建筑的安全性及可持续性分别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地方志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的,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本文结合唐宋明州城的研究过程,对地方志的重要性略做阐述。
本文着重研究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激发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活态流变,同时,考察传统建筑文化如何在经济腾飞过程中,不断发展、扬弃、借鉴、创新,从而达到适应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利用新科学技术、市场机制、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立足科学发展观,认真对待人与自然及生态环境的互动相制关系,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从而获得传统建筑文化事业的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