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耐热机制的自然积累

来源 :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基础耐热性较强的大豆品种岔路口1号和金大332,耐热性中等材料苏丰和58-161,耐热性较差材料苏系5号和苏豆1号,1990年将上述材料全部繁种后分成两份,一半每隔1年在南京6月10~20日播种,开花时间稳定在7月底8月初,让其在连续10年的高温条件下接受自然驯化,另一半存放于冷库内,于2000和2010年各种植1次。2011年在高温胁迫栽培下比较高温驯化材料和未驯化材料的耐热机制积累效应。结果表明,经过高温驯化的材料籽粒产量增加了69.38%,基础耐热性较强、中等、较差的材料分别增产40.50%、47.38%和114.25%。在其他农艺性状方面,以6个品种的综合表现看,经过高温驯化的品种,在高温胁迫栽培下,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分别比未驯化材料增加了62.89%、43.70%和13.37%,百粒重则下降了2.74%。说明经过高温驯化的材料,抵抗高温逆境的能力明显增强,最终导致了产量的明显上升。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单株荚数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每荚粒数,百粒重呈轻度负向效应。推测大豆耐热机制的积累来源于沉默基因被不断激活,这种激活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激活的不可逆性,激活后的基因会稳定的遗传给后代,并在后代予以稳定的表达;二是激活具有积累性和递增性,即先前被激活的是启动或激活阈值较低的沉默基因,只有在低能量阈值基因全部被激活后,高能量阈值基因才会被激活。
其他文献
本试验拟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 1A开展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及SSR标记定位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利用组合NJCMS1A×南农19-15的F1、F2、F2:3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JCMS1A的育性恢复性遗传在不同年份间表现稳定,F1全部表现为可育,F2表现出育性分离,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经分测验符合3:1,F2:3中无育性分
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大豆病毒病害,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病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而寻找优异的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抗病基因及抗源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分别用。国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北方春大豆地区的流行株系SC6和SC17,对新育成的参加2009~2010年国家和部分省市大豆区试的279个大豆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利用高抗品种配置杂交组合,研究了各抗性材料对S
大豆是中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需钾较多的作物。由于中国土壤速效钾缺乏,钾肥资源短缺,限制了大豆产量的提高。本试验以耐低钾品种T40和铁豆36,低钾敏感品系GD2910和GD8521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供试土壤用速效钾含量为48.0mg/kg天然低钾土,试验设不施钾肥和施钾肥2个处理,施钾处理每盆施硫酸钾2.8g,折算速效钾含量为150mg/kg。在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取样,探讨不
以9个不同基因型菜用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比较分析了在适宜采摘期各品种鲜籽粒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等品质因子,以期为选育优质菜用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蛋白质含量介于10.64%~16.36%、脂肪含量介于3.09%~4.14%、可溶性糖含量介于1.12%~2.14%、淀粉含量介于3.40%~5.15%;不同基因型间的不同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
大豆低聚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类,约占大豆籽粒干物质的10%左右,主要包括蔗糖、水苏糖、棉籽糖以及微量的葡萄糖、果糖等。大豆低聚糖除能提高种子的耐脱水性,还能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增殖,因而对人体有益,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功能性食品。根据不同大豆食品加工的要求,培育专用优质耐逆性强的大豆品种已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利用在籽粒大小、水苏糖含量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的美国大豆V97-3000及V99-508
产量和抗旱性是大豆育种家最关注的2个性状,研究和利用它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中黄4号和中品661为亲本构建的一套含有364个株系的高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干旱胁迫和非胁迫下生长至成熟期收获植株后分别测量株高、地上部植株干重、单株籽粒产量并计算抗旱系数,对这些性状或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及QTL定位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旱系数与干旱胁迫和非胁迫下的株高比值和单株产量比值、旱胁迫下地上部
针对近年来黑龙江东南部生态区大豆结荚鼓粒期季节性旱灾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大豆成荚率,造成大面积减产的特殊情况,本研究以当地主栽的高产优质品种为母本,以地理远缘的山西抗旱大豆品种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以230份稳定的F6后代品系为研究材料,利用田间水早对比试验条件下产量指标和室内人工模拟光抑制的方法进行R3期耐光氧化试验,研究耐光氧化与产量及抗旱性之间的关系。
中国国家种质基因库中保存的大豆种质资源超过2.3万份,是目前世界上大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为便于大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评价,利用SSR分子标记和表型数据分析相结合,构建了包括2794份大豆资源的初选核心种质,并进一步根据其表型和分子代表性进行压缩,构建了大豆微核心种质。为促进核心种质的利用,从中选择80余份大豆种质分发给全国13个育种单位;育种家根据统一设计,在“973”和“863”项目支持下,通过集
大豆产量突破是大豆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大豆育种的瓶颈主要是种质资源匮乏,充分挖掘优异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中经久不变的主题。本课题组通过常规有性杂交(合丰25×东农7296),在其F5代发现一个多小叶大豆突变体牡5796-3,该突变体较常规3出复叶大豆品种多了2个小叶。再利用多小叶突变体作父本分别与8个小叶数正常的大豆品种配置杂交组合,通过调查F1、F2世代多小叶性状的分离情况,并对分离比例进行
为研究大豆对SMV抗扩展的遗传机制,以抗病差异明显的中豆29和中豆3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人工接种SC-3株系。以病情指数为抗性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该RIL群体对SC-3株系的抗性遗传符合B-2-3遗传模型,即抗性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9.78,主基因遗传率为97.65%。在3个染色体上检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