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画与欧洲洞穴岩画之审美比较

来源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uxiax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原始艺术的代表作,中国岩画与欧洲洞穴岩画共同显示了原初先民的绘画习惯与审美偏好.但二者的表现又是同中有异.一、欧洲洞穴岩画紧绕巫术活动,处处留下了显著的巫术痕迹:中国岩画虽也与巫术相关,但更多地表现出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二、在岩画岩面的运用、色彩的选择与视觉的确立中,二者呈现出存简与求繁的不同艺术品味.欧洲先民在绘画中力图把对象精化、细化,中国先民早已认同了图像的指意表达,力图简明地传达图像的丰富意蕴.中国岩画与欧洲洞穴岩画的这种审美差别为后世所延续,说明早在艺术起源时期,两地审美体验差异就已初露端倪.
其他文献
作为20世纪西方影响力较大的哲学——社会学流派,法兰克福学派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放的学术视域、敏锐的批判意识,试图构建一种从艺术哲学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艺术生态进行综合研究的“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体系。在对艺术消费异化的内在本质特征与社会根源的分析中,该学派坚持一以贯之的主线,围绕艺术消费异化的三个维度延展,一是立足人本维度,阐释艺术消费异化影响了大众自我意识的理性思考与判断;二是分析艺术维度,探
我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多次重大的媒介变革,重要的应以上古、中古、近古和现当代等四个时段更加引人瞩目,而每一次媒介变革都对艺术历史和艺术观念的演进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上古时代奠定了其演进发展的基调,中古时代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近古时代出现重大变革和转型发展,现当代以来则由于吸纳融入了古今中外多元理念而呈现瞬息万变的发展特征。如20世纪呈现以科技文化为主导的精细化、个体化、专业化发展模式,2
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几十年来一直沿用西方教学模式,其体系主要是以西方音乐及少量汉族音乐支撑.广西艺术学院近两年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将嘹歌等当地少数民族音乐引进了课堂,创新了本土民歌的传承方式,为民族民间音乐进入高等艺术教育作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积极探索.本文从高校办学形势、嘹歌传承现状、嘹歌课程教学实例分析三方面阐述在高等教育中纳入嘹歌教学范例,以及开展民歌传承人系统培养工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广西艺术学院给
本文在分析民歌传承人的意义的基础上,指出民歌传承人是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并研究了广西民歌文化的生存现状和趋势以及传承人的保护与现状,认为民歌传承人的培养需要竭力建构歌师传承保护机制,秉承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整体保护原则和活态保护原则;政府的积极正面调配与扶持,多层次关心爱护民间艺术家,对为民歌文化传承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民间艺术家,要定期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补贴,使他们有基本的生活
本文在分析大理民族和其民族音乐的基础上,研究了僮苗瑶民族和其民族音乐包括古歌、生产歌、伦理歌、信歌等艺术形式,为研究大理与僮苗瑶古代民族音乐史提供了借鉴。
白裤瑶民间存有一种原始而古老的竹管形琴,源于对其认识不同、功用理解不同、研究角度不同,有竹弦鼓、竹弦琴、竹筒鼓和竹筒琴等多种称谓,学界为了方便学术研究与交流,综合考虑这一类所有器物整体的、普遍的形制、材料以及发声,并综其源流,而以竹筒琴这一通用名称冠之.然与他民族不同,白裤瑶民是作为鼓来使用这一乐器的,且该乐器与铜鼓有相当密切的渊源关系,通过对竹筒琴的考证,指出在白裤瑶民竹筒鼓扮演的实为铜鼓的角色
"度身"是大板瑶民间重要的传统宗教祭祀仪式.文章立足于田野工作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介绍了仪式中的唢呐音乐,并从曲式结构、调式音列、旋律形态三方面对其音乐形态特征做出详尽的分析,指出以徵调式为主的调式调性、以级进为主的五声性基本旋法、单一乐段的乐曲结构方式和相似的润腔手法是形成乐曲优美、柔和的整体性美学特征的主要因素.
村落家庭是当代乡村环境下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村民作为独立个体与社会、时代相连接的基点,而在村民居室结构中,堂屋则成为村落家庭文化创造与传承的第一现场.鄂东黄道山村居家堂屋里的图文系统随时代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式,这一现象为我们提供了梳理村落家庭语境中的民俗民间美术演变的线索,并揭示出这一民俗文化形式与村落社会的变迁间的密切关系.民俗艺术的形式一方面是乡村民俗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随着社会和科
目前国内外保护传统手工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施救式保护.在最短的时间内留住手工艺,适用于那些濒临消亡的项目.二是开发式保护.借助市场拓展手工艺的生存空间.采取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传承和保护手工艺的事业中来,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苏州高新区是依靠刺绣、玉雕、缂丝、青铜器、香山帮古建等手工艺经济为内在源动力的行政区域.本文以苏州高新区手工艺产业为例,
本文将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原则用于视觉形式语言的探讨,并以萨满艺术为例对视觉艺术的表层形式、中层形式和深层形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视觉形式与语言形式一样,都有从表层形式到深层形式的转换,促使其完成转换工作的是视觉结构与人的心理结构的对应关系.而通过对萨满图像的三个层次的分析,看到的是图像表象下人的精神和文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