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痰瘀互结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来源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snjz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病,且发病率很高.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痰饮和血瘀是COPD的重要病理因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几乎贯穿整个病程.肺脾气虚,痰浊内生,肺失治节,瘀阻心脉,痰饮与血瘀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因此,合理运用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之法治疗COPD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医扶正祛邪治则在老年肺炎治疗过程中的运用,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通过文献复习和经验总结,凝练出老年肺炎的中医病机,依照扶正祛邪治则,提出扶正解毒化瘀治法并详细论述.结果:老年肺炎多的核心病机为"热毒炽盛、痰瘀互结、正气亏虚",故应治以扶正祛邪,相应的治法当为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益气养阴,概括为扶正解毒化瘀法,临证之时又常常兼顾并行.结论:扶正祛邪治则是老年肺炎辨治的重
目的:分析总结证属气虚血瘀型IPF治疗中益气活血通络法的治疗价值.方法:将76例气虚血瘀型IP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接受西药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接受3个月治疗后,治疗组SGRQ各项评分及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目前,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以迅速缓解症状为主,但无治本措施.中医中药的"扶正祛邪"能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前景令人鼓舞.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病的原因是中医缺少现代医学的循证理论的验证,中药制剂缺乏规范化和统一性.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首先要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制定出可行的治疗规范.
目的:探讨易喘平胶囊对实验性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健康SD大鼠并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鸡卵清蛋白吸入致敏并激发来建立大鼠哮喘模型,给予高中低等3种剂量的易喘平药物,观察给药前后哮喘症状的变化.实验结束时取外周血,检测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L-4、IL-2、IL-5、IFN-r、IgE和ET-1含量的变化.阳性对照药物组给予桂龙咳喘宁.结果:实验模型组大鼠均出现喘促、咳嗽、甚至跌倒等
咳嗽是肺系疾患常见证候之一.不论外感或内伤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肺气失于宣发与肃降,肺气上逆而导致咳嗽发生.古代医家曾将有声无痰者称为咳,有痰无声者称为嗽,有痰而又有声者称为咳嗽.而在临床上,咳与嗽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都通称为咳嗽.重点就根据咳嗽起病原因,对咳嗽证型加以论述.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和吸入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8例,每日吸入舒利迭早晚各1次,治疗组28例对照组基础上在取大椎、膻中、定喘、肺俞、足三里、丰隆进行穴位埋线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为82.1%,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有效率为53.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和吸入舒利迭都可以缓解支气管哮喘,治疗3个月后发现近期效果
目的:观察中药宣肺止嗽汤对感染后咳嗽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各类细胞计数、气道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宣肺止嗽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对照组.使大鼠慢性吸入纸烟烟雾造成其气道高反应,然后用LPS溶液滴鼻诱导大鼠气道炎症,最后用辣椒素刺激法创建PIC模型,给药治疗2周后分
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多发病及常见病, 其发病机理不明, 西医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本病病机与"气虚血瘀"有着密切关系, 故可采用益气活血治疗肺间质纤维化, 且临床疗效显著.
培土生金法,即补脾益肺法,是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培补脾土的方法,使脾的功能强健,恢复正常,以治疗肺系疾病的方法.脾胃属土,万物皆生化于土,而肺为燥金,赖土以培之,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益脾气的方法使得肺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培土生金验证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理念。在治疗哮病及肺胀时,仅从肺脏论治,则咳喘难止或虽止而易复发,故有“脾虚为哮喘宿根”的说法,此时通过“培土生金”的方法,补脾益气而达到补益肺
"肺肾相关"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提示肺肾两脏经脉相连,经气互通,而且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因此,可从肾论治肺系疾病.本文简单的述说了从肾论治肺系疾病的辨治要点,希望有助于"肺肾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及肺系疾病的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