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预水解是生产溶解浆的重要工序,其目的主要是脱除半纤维素;然而,在预水解过程中很难达到较高的半纤维素脱除效率.鉴于此,论文以竹片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解过程中竹片的表面微观结构及孔隙结构,结合预水解过程木素的迁移降解行为,探讨木素对半纤维素溶出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水解初期,部分木素会伴随着半纤维素的降解溶出而溶出;随着水解基质中木素脱除率的急剧下降,半纤维素不再脱除.竹片及水解基质表面形貌及孔隙结
【机 构】
: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福州350002
【出 处】
:
华东七省市造纸学会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水解是生产溶解浆的重要工序,其目的主要是脱除半纤维素;然而,在预水解过程中很难达到较高的半纤维素脱除效率.鉴于此,论文以竹片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解过程中竹片的表面微观结构及孔隙结构,结合预水解过程木素的迁移降解行为,探讨木素对半纤维素溶出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水解初期,部分木素会伴随着半纤维素的降解溶出而溶出;随着水解基质中木素脱除率的急剧下降,半纤维素不再脱除.竹片及水解基质表面形貌及孔隙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解进行,竹片及纤维表面会被疏水木素涂层覆盖.水解前期,伴随着半纤维素和木素的降解溶出,水解基质孔体积和孔径均增加.然而随着后期木素的大范围迁移,水解基质孔体积和孔径则明显下降.由木素迁移导致的纤维表面及纤维孔隙结构变化是阻碍半纤维素进一步溶出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化机浆渗透软化剂具有多种表面活性成分,可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加速药液的浸渍渗透,加快软化、疏松原料,可与药液其他成分产生协同效应,有效保护碳水化合物不受或少受剥皮反应.化机浆生产中使用渗透软化剂,可提高纸浆得率,提高纸浆强度,降低磨浆能耗.
在湿强剂PAE树脂的合成过程中产生低分子量的有机氯化物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为了降低有机氯化物的含量,将酰胺类聚合物交联剂加入到PAE树脂中,从而生产出新型N-PAE树脂.通过酷胺类聚合物交联剂交联到PAE分子链的过程中,降低PAE分子表面分子链活性能和减少PAE分子之间的抵抗运动.形成低表面活性能的PAE分子链.使聚酰胺和和环氧氯丙烷的活跃性降低,从而使PAE树脂的粘度增加而不会出现凝胶.这种高粘度
水体净化有多种方式,沉淀法和过滤法是其中重要的方法,过滤法分滤纸过滤、砂滤法和活性炭法等.砂滤法是比较简单且成本低廉的方法,本文简要陈述利用砂滤法处理造纸生化后中段水废水的效果.
木质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目前可作为工业原料应用的木质素主要是造纸工业的副产品,来源于制浆废液.我国草类制浆的比例较高,制浆废液的处理难度比较大.开发利用制浆废液木质素合成高附加值的新材料是有价值的综合利用途径.
本文介绍了蒙脱石稳定的烯基琥珀酸酐(ASA)乳液及其施胶作用.蒙脱石既可以单独也可以与少量氢氧化镁铝和壳聚糖联合稳定ASA乳液,还可以通过丁胺改性后再用于稳定ASA乳液.蒙脱石稳定的ASA乳液具有ASA含量高、稳定剂用量少的优势,但对铝盐的依赖性很强.蒙脱石与少量带有正电荷的氢氧化镁铝联合稳定ASA乳液,可以提高乳液稳定性,但却增大了乳液粒径和黏度.利用壳聚糖与蒙脱石联合稳定ASA乳液,则增大AS
为了开发新型结构的高效阴离子垃圾捕捉剂,首先采用2-溴代异丁酰溴与季戊四醇反应,合成了可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多官能团引发剂2-溴异丁酸季戊四醇四酯(PT-Br);然后以引发剂PT-Br为核心,溴化亚铜为催化剂,2,2-联吡啶为配位剂,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引发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具有高阳电荷密度的星形支化阳离子聚合物poly(PT-g-DMC).研究表明,p
要选好短切纤维和沉析浆,短切纤维须分散均匀,沉切浆应精浆处理,纤维悬浮体流送的浆道要简短、光洁,采用合适的脱水元件,网部脱水要缓慢,建议用斜网脱水成形,以达到组织均匀的纸页,与纸接触的辊面最好镀铬.
由于造纸废水的排放量大,水体成分复杂,对生态破坏性大,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近年来造纸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日趋严格,使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制浆造纸废水的主要处理技术,包括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等以及新的处理技术,并对其进行综述.
近年来,瓜尔胶作为环境友好型的天然高分子植物胶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羧甲基瓜尔胶作为瓜尔胶衍生物的一种,具有粘度高、溶解速度快、透明度和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羧甲基瓜尔胶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翻新和扩大.本文就近两年来羧甲基瓜尔胶的性能和应用状况做了叙述,包括:羧甲基瓜尔胶在造纸、医学、石油、合成材料上的应用.
生物质通过酶解,其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被分别水解成葡萄糖和木糖等.在酶解的过程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添加会改变纤维素酶在纤维素表面的吸附而增强纤维素的酶解.本文主要研究了Tween-80对于纤维素酶在微晶纤维素和碱处理竹纤维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