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湘杂棉13号(原名湘Q168)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新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组合,是集高产、优质、抗虫、耐病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棉花新品种,2007年2月13日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湘杂棉13号(湘审棉2007008)。
【机 构】
: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常德 4151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杂棉13号(原名湘Q168)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新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组合,是集高产、优质、抗虫、耐病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棉花新品种,2007年2月13日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湘杂棉13号(湘审棉2007008)。
其他文献
济南市自1998年开始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以来,对于控制棉铃虫危害,压低棉铃虫种群数量,缓解治虫压力,降低防治成本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对于减少虫害损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棉花产量,确保棉花丰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连续多年我市棉铃虫在发生为害减轻,但在2005年又出现棉铃虫为害回升的现象.根据市植保部门提供的虫情,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为2级、局部3级,重于2004年,但大部分棉田危害较轻,个别地块二代
中棉所43是中国棉花研究所育成的早中熟陆地棉新品种,2002/2003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早中熟陆地棉品种亚区区域试验,表现早熟,吐絮特别集中,增产优势明显,霜前花比例高,高抗枯萎病,2004年进入生产试验,2005年3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该品种的育成,解决了目前南疆棉花品种早熟不高产、高产品种霜后花比率高导致品质下降的矛盾,属典型的品种创新。本文通报了中棉所43在南疆试验示范和
本文论述了抗虫杂交棉制种田的选择、杂交亲本材料的保纯、抗虫杂交棉的制种程序、田间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体系.
目前,杂交棉制种面临着产量降低,效益下降的严重挑战.本文探讨了影响杂交棉制种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及相应对策。
冀优01是转Bt基因优质棉品系253为母本与优质棉冀棉22为父本的F1代杂交种,在2003-2000年的河北省春播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优质、高产、抗病.2006年3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本文利用BAC克隆直接测序法克隆了GhMyb25的基因组序列,其中,cDNA5非编码区上游序列中有2个TATA盒、1个CCAAT盒和5个HD蛋白结合位点等.将长1756 bp的GhMyb25开放读码框上游序列与GUS基因融合,用粒子轰击法转化棉胚珠,结果GUS基因在棉纤维细胞内得到表达,说明该序列具有GhMyb25启动子功能.还讨论了粒子轰击法转化、结合胚珠离体培养方法的应用前景.
以2001-2005年参加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对照为鄂杂棉1号),并已审定的鄂杂棉5~8、10~25共20个杂交棉品种的15个性状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1]湖北省杂交棉品种结铃性强,大铃,衣分高,产量水平高,平均皮棉产量达1525.4kg·hm,其中有3个品种(鄂杂棉17、鄂杂棉23、鄂杂棉25)皮棉产量在1650kg·hm以上。[2]杂交棉抗病育种取得重要进展,育成兼抗枯黄萎病杂交棉品种鄂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技术、高产出、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势必将取代传统的种植业,如何进一步提高棉花的附加值,增加植棉的经济效益是棉花科技界最紧迫的任务。天然彩色棉因其独特的自然色彩,在纺织及加工过程中无需漂染,对人类和环境无污染,不含残留化学毒素,穿着舒适,从种植到成衣的整个过程"零污染",经济价值高等优点,而引起国内外棉花育种家和纺织、服装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业已成为风靡当今世界的生态棉,具有
以河北省抗虫棉区试结果为依据,分析评价2002年以来河北省抗虫棉品种的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等性状。结果表明:抗虫棉参试品种数量迅速增多;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有所提高;杂交种参试数量逐渐上升;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黄萎病抗性育种进展缓慢;生育期明显缩短;单株铃数、铃重及衣分略有上升;纤维长度稍有增加,比强度偏低,麦克隆值基本达标。
根据高产优质目标、个群体栽培指标,通过适宜密度、适当行距、适留叶枝、因密培管塑造高光效个群体结构;根据生产目标、品种特性、生育状况、生态环境运筹肥水,通过稳氮补磷增钾增有机肥、改进施肥方法,提高个群体生产能力;根据个群体优化目标,通过因种、因苗制宜全程化调,提高个群体生产质量。